掌心的刺 第379章 實踐後的溫暖
九月的晨光像被揉碎的金箔,透過龍華小學教師辦公室的玻璃窗,斜斜地落在江念熙的辦公桌上。攤開的“家庭性彆平等實踐周”反饋表上,黑色的字跡被鍍上一層暖光,她指尖劃過表格頂端的統計資料,“80%家庭提到‘爸爸更懂媽媽辛苦,孩子更懂平等’”這行字讓她忍不住彎了彎眼,嘴角的梨渦淺淺陷進去——作為剛大學畢業一年的語文老師,這是她第一次牽頭做家校實踐活動,能有這樣的效果,比上次批改作文時看到全班學生都寫“喜歡江老師的語文課”還要讓她心頭發燙。
辦公桌上還壓著一疊手寫的反饋信,牛皮紙信封上印著各異的字跡,有的娟秀,有的剛勁,有的還帶著孩子歪歪扭扭的塗鴉。最上麵那封沒有信封,是三班小宇媽媽昨天特意送到辦公室的,淺藍色信箋上的字跡裡藏著掩不住的雀躍:“念熙老師,您一定要收下這封信,我要是不寫下來,心裡的感動都要裝不下了。以前啊,小宇爸爸下班回家,公文包一扔就窩在沙發上刷手機,我在廚房忙得腳不沾地,喊他幫忙拿個碗筷,他還嫌我煩,說‘男人在外打拚已經夠累了,家裡這點小事你還做不好?’孩子也跟著學,上次我讓他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他梗著脖子說‘媽媽,爸爸說男生不用乾這些,這些都是女生做的’。那時候我心裡又委屈又難受,總覺得這個家隻有我一個人在操心。
直到您組織這個‘家庭性彆平等實踐周’,給我們發了‘家務分工表’,還教我們開‘家庭會議’。一開始小宇爸爸特彆抵觸,說‘這都是形式主義,浪費時間’,我勸了好久,他纔不情不願地配合。您不知道,第一週讓他負責洗碗,他洗了三天就跟我說‘原來洗碗這麼費勁兒,油膩膩的,手都泡皺了,你平時又做飯又拖地又洗衣服,一天下來得多累啊’。昨天他還主動進廚房,說要給我和小宇做番茄炒蛋,雖然鹽放多了,我和小宇卻吃得特彆香。早上我擦桌子的時候,小宇突然跑過來拉我的手,仰著小臉說‘媽媽該去休息了,我來幫你擦,江老師說要心疼媽媽’。念熙老師,您說這孩子怎麼突然就懂事了呢?現在我們家每天都有說有笑的,小宇爸爸還說,以後每週都要留一天時間陪我和小宇,再也不把所有時間都花在手機上了。真的謝謝您,是您讓我們家變得這麼暖。”
江念熙把信輕輕摺好,放回桌角的檔案袋裡,眼眶微微有些發熱。她想起實踐周啟動那天的場景,九月初的階梯教室裡,風扇慢悠悠地轉著,滿場的家長臉上帶著各異的神情——有好奇的,有敷衍的,還有明顯抵觸的。她站在講台上,手裡攥著提前準備好的ppt遙控器,手心沁出的汗把塑料殼都浸濕了。那天她穿了一件淺紫色的連衣裙,是入職時媽媽特意給她買的,說“穿得正式點,家長們才會信任你”,可站在一群比自己年長不少的家長麵前,她還是忍不住緊張,聲音都比平時輕了幾分。
“各位家長好,我是三年級的語文老師江念熙,這次的‘家庭性彆平等實踐周’活動,是想和大家一起探索更平等、更溫暖的家庭相處方式……”她的話還沒說完,後排就傳來一陣小聲的嘀咕,一位穿著黑色夾克的爸爸皺著眉,跟旁邊的人說“現在的年輕老師真是沒事乾,家務分工這種事也要管,我們上班賺錢養家已經夠累了,哪有精力搞這些?”這話不大不小,剛好能讓前排的家長聽見,有人跟著點頭,還有人露出了認同的表情。
江念熙的心跳漏了一拍,手指緊緊摳著講台邊緣,指甲泛白。她深吸一口氣,想起入職前校長跟她說的話:“念熙,語文老師不隻是教孩子認生字、寫作文,更要教他們懂生活、愛家人,家校共育就是要把課堂延伸到家庭裡,讓孩子在有愛的環境裡長大。”她定了定神,走到那位爸爸麵前,彎下腰輕聲問:“這位家長,您平時工作一定很辛苦吧?那您有沒有觀察過,家裡的媽媽每天要做多少事呢?”
那位爸爸愣了一下,張了張嘴想說什麼,卻沒說出話來。江念熙趁機把提前準備好的視訊投到螢幕上——視訊裡是她提前采訪的幾位媽媽的日常:淩晨五點半,媽媽們就起床做早餐,一邊煎雞蛋一邊盯著鍋裡的粥,還要時不時去看看孩子有沒有踢被子;送完孩子上學,又要去菜市場買菜,回家打掃衛生、洗衣服,中午隨便吃點剩飯,下午還要去接孩子放學,輔導作業,做晚飯,直到晚上孩子睡了,才能坐下來歇一會兒,還要收拾客廳裡的雜物,準備第二天的食材。
視訊播放完,階梯教室裡安靜了不少,剛才嘀咕的那位爸爸低下了頭,不再說話。這時候,一位頭發花白的奶奶站起來,拉著江念熙的手歎氣:“姑娘,我知道你是好心,可我們那個年代就是這樣,女人本來就該多照顧家,讓男人做家務,鄰裡街坊看見了,會笑話我們家男人沒本事的。”
“奶奶,我特彆理解您的想法,”江念熙握著奶奶的手,聲音溫柔卻堅定,“可您想想,家是兩個人的,愛也是相互的。如果隻有媽媽一個人在付出,時間久了她會累的,家庭裡的矛盾也會越來越多。而且孩子們會看著爸爸媽媽的相處方式長大,如果他們從小就覺得‘爸爸不用做家務,媽媽就該辛苦’,那等他們長大了,可能也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家人。我們做這個活動,不是要讓誰多做事,而是要讓大家都看見彼此的付出,讓爸爸知道媽媽的辛苦,讓孩子懂得尊重和分擔,這樣家裡才會更和睦啊。”
那天的啟動會,江念熙足足講了兩個小時,從“角色互換”的具體玩法——讓爸爸體驗一天媽媽的日常,讓孩子嘗試照顧家裡的小寵物或植物,到“家庭會議”的流程——每週固定時間,一家人坐在一起,說說自己這周的辛苦和開心事,再分配下週的家務。她還特意舉了自己小時候的例子:“我媽媽以前也是這樣,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等我和爸爸睡了還在洗衣服。有一次爸爸生病,沒辦法做家務,才試著做了一天飯、洗了一天碗,那天晚上他跟我說‘原來你媽媽每天這麼辛苦,我以前真是太忽略她了’。從那以後,爸爸就會主動分擔家務,我們家也變得比以前更熱鬨了。”
江念熙起身走到窗邊,推開一扇窗,九月的風帶著桂花的香氣吹進來,拂過她的發梢。樓下的操場上,孩子們正在上體育課,清脆的笑聲像風鈴一樣飄上來——那是她教的三年級學生,一個個穿著藍色的運動服,像一群活潑的小藍鳥。她想起第一次去小宇家家訪的情形,那是實踐周開始前的週末,她提著一袋水果,按照地址找到小宇家所在的小區。
開門的是小宇媽媽,她穿著一身灰色的家居服,頭發隨意地挽在腦後,臉上帶著疲憊的神色。走進客廳,江念熙看見小宇爸爸正靠在沙發上刷手機,電視裡放著球賽,聲音開得很大。小宇趴在茶幾上寫作業,麵前的作業本歪歪扭扭,鉛筆也斷了半截。廚房裡傳來油煙機的嗡嗡聲,鍋裡的菜冒著熱氣,小宇媽媽一邊顛勺一邊喊:“老公,你幫我把碗筷擺好,馬上就要吃飯了。”
可客廳裡的小宇爸爸頭也沒抬,擺擺手說:“彆煩我,正看球呢,你自己擺一下怎麼了?”小宇媽媽的肩膀垮了下來,眼圈微微發紅,卻還是沒說什麼,轉身繼續在廚房忙碌。江念熙看著這一幕,心裡很不是滋味,她走到小宇身邊,幫他把鉛筆削好,輕聲問:“小宇,平時媽媽是不是經常一個人做家務呀?”
小宇點點頭,手裡的筆在作業本上畫著圈:“是啊,媽媽每天都要做飯、洗衣服、送我上學,爸爸從來都不幫忙。爸爸說,他要賺錢養家,這些都是媽媽該做的。”江念熙摸了摸小宇的頭,沒急著反駁,而是給了他一個小任務:“小宇,明天你能不能當一個‘小觀察員’,把媽媽一天做的事都記在本子上,下次語文課的時候,跟同學們分享好不好?”小宇眼睛一亮,用力點頭:“好!我一定記下來!”
後來在語文課上,小宇拿著自己的“觀察本”站起來,聲音清脆地念:“早上六點,媽媽起床做早餐,給我煮了雞蛋和牛奶;六點半,媽媽送我上學,路上還幫我背書包;下午四點半,媽媽接我回家,給我買了我喜歡吃的草莓;五點,媽媽開始做晚飯,炒了我愛吃的紅燒肉;六點,我們吃飯,媽媽還在收拾廚房;晚上七點,媽媽輔導我寫作業;八點,媽媽給我洗澡;九點,媽媽洗衣服;十一點,媽媽還在收拾客廳的玩具。江老師,媽媽一天做了這麼多事,她是不是特彆累呀?”
小宇唸完,班裡安靜了好一會兒,好多孩子都紅了眼。坐在教室後排旁聽的小宇爸爸,頭埋得更低了,雙手緊緊攥著拳頭。下課後,他主動走到江念熙麵前,聲音沙啞地說:“江老師,對不起,我以前真是太忽略孩子媽媽了,我從來不知道她一天要做這麼多事。以後我一定多幫忙,再也不把家務都推給她了。”
江念熙回到辦公桌前,開啟電腦裡的資料夾,裡麵存著近百個家長發來的照片和視訊,資料夾的名字叫“溫暖的改變”。她點開其中一個視訊,是小宇媽媽昨天剛發來的“爸爸帶娃做飯”的片段:鏡頭裡,小宇爸爸係著小宇的卡通圍裙,圍裙上印著奧特曼的圖案,和他高大的身材很不相稱,顯得有些滑稽。他笨拙地拿著鍋鏟,在炒鍋裡翻炒青菜,油星濺到手上時,他疼得齜牙咧嘴,卻還是強忍著沒放下鍋鏟。旁邊的小宇踮著腳,舉著鹽罐喊:“爸爸,少放點鹽!上次你做的番茄炒蛋太鹹了,媽媽喝了好多水!”
小宇爸爸慌忙點頭,手忙腳亂地往鍋裡撒鹽,結果一不小心撒多了,他看著鍋裡的青菜,尷尬地撓了撓頭。小宇卻笑得前仰後合,撲到爸爸懷裡說:“爸爸,你好笨呀!”小宇爸爸抱著小宇,也笑了起來,眼底的溫柔藏都藏不住。鏡頭外傳來小宇媽媽的笑聲,軟乎乎的,像一樣甜。
江念熙把這段視訊反複看了三遍,纔不舍地關掉視窗,開始整理反饋報告。她把80%的統計資料放在最前麵,後麵附上了小宇媽媽、朵朵媽媽、浩浩媽媽等幾位家長的手寫反饋,還特意把這段“爸爸帶娃做飯”的視訊作為附件,一起傳送給了市婦聯的李主任。
傳送成功的提示彈出來時,江念熙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靠在椅背上,揉了揉有些發酸的肩膀。她入職龍華小學剛滿一年,去年的這個時候,她還在學校的實習辦公室裡,跟著指導老師學習怎麼寫教案、怎麼管紀律。那時候她對“老師”這個身份還很陌生,第一次站在講台上試講,緊張得把“李白”說成了“杜甫”,台下的學生們笑得前仰後合,她的臉瞬間紅得像蘋果,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指導老師卻沒批評她,而是拍著她的肩膀說:“念熙,彆緊張,每個新老師都會經曆這樣的階段。你要記住,老師不隻是教知識,更要和學生做朋友,讓他們喜歡你,信任你,這樣他們才會願意聽你講課。”後來她慢慢調整狀態,把語文課變得生動有趣——講《靜夜思》時,她帶學生們觀察夜晚的月亮,讓他們說說自己想家時的心情;講《司馬光》時,她組織學生們演情景劇,讓他們體會司馬光的聰明機智。漸漸地,學生們越來越喜歡上她的語文課,每次下課,都有孩子圍在她身邊,跟她說自己的小秘密。
這次的“家庭性彆平等實踐周”活動,其實是她偶然間想到的。上個月批改作文時,她讓學生們寫“我的媽媽”,結果班裡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都寫“媽媽每天都在做家務,好像永遠不會累”“媽媽總是很辛苦,卻從來不說”。看著這些稚嫩的文字,她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萌生了組織家校活動的想法,希望能讓家長們意識到,家庭裡的付出應該是相互的,而不是讓媽媽一個人承擔所有。
她原本以為,這個活動會很難推進,畢竟很多家長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可沒想到,短短兩周時間,就有這麼多家庭發生了改變。除了小宇家,二班朵朵家的變化也很大。朵朵媽媽在反饋裡說,以前朵朵爸爸總是以“工作忙”為藉口,很少陪朵朵,朵朵每次想讓爸爸陪她玩拚圖,爸爸都推說“下次吧”。這次實踐周,江念熙給朵朵爸爸佈置了“專屬任務”——每天陪朵朵玩半小時拚圖,還要聽朵朵講學校裡的事。結果才一週,朵朵爸爸就跟朵朵媽媽說:“原來陪孩子這麼有意思,朵朵講的學校趣事比開會有意思多了,以後我就算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陪孩子。”
四班浩浩家的改變也很讓人感動。浩浩的爸爸媽媽平時工作都很忙,家裡的家務大多由奶奶承擔。實踐周開始後,浩浩主動跟爸爸媽媽說:“江老師說,要心疼奶奶,我們也要幫奶奶做家務。”於是浩浩的爸爸媽媽每天提前下班,爸爸負責買菜做飯,媽媽負責打掃衛生,浩浩則負責給奶奶捶背、端水。浩浩奶奶在反饋裡寫:“現在家裡每天都熱熱鬨鬨的,兒子兒媳下班就回家幫忙,浩浩也懂事了,我心裡比吃了蜜還甜。真要謝謝江老師,讓我們家變得這麼和睦。”
江念熙正看著反饋,手機突然震動起來,是市婦聯的李主任發來的微信。她趕緊點開,李主任的訊息帶著滿滿的笑意:“念熙,報告和視訊我都看了!太感動了,我剛才把視訊給辦公室的同事們看,大家都笑著說‘這纔是家庭該有的樣子嘛’。你總說自己剛畢業,沒什麼經驗,可你看,你把這個家校活動做得多紮實,不僅改變了很多家庭的相處方式,還讓孩子們懂得了尊重和分擔。龍華小學有你這樣的老師,真是孩子們的福氣!”
看著李主任的訊息,江念熙的眼淚終於忍不住掉了下來,不是因為委屈,而是因為欣慰。她想起自己小時候,媽媽也是這樣日複一日地為家庭操勞,爸爸卻很少插手家務。那時候她就暗暗發誓,等自己長大了,一定要做些什麼,讓像媽媽一樣的女性不再那麼辛苦,讓家庭裡的愛能更平等地流動。現在,她終於用自己的力量,實現了小時候的願望,哪怕隻是改變了幾十個家庭,她也覺得無比滿足。
手機又響了,是小宇媽媽發來的微信,還附了一張照片。照片裡,小宇爸爸帶著小宇在公園裡放風箏,小宇舉著風箏線,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縫,小宇爸爸站在旁邊,張開雙臂保護著他,小宇媽媽站在不遠處,舉著手機拍照,臉上帶著幸福的笑容。小宇媽媽的訊息是:“念熙老師,我們現在在公園裡呢,小宇爸爸說,以後每週都要帶我們出來玩。謝謝您,是您讓我們家變得這麼幸福。”
江念熙笑著回複:“不用謝呀,是你們願意為彼此改變,才讓家更溫暖。看到你們這麼幸福,我也特彆開心。”回複完訊息,她重新坐回書桌前,開啟新的文件,開始構思下次的語文實踐課方案。她想把“家庭故事”搬進課堂,讓孩子們寫一寫“我眼裡的爸爸媽媽”,再邀請家長來參加“家庭故事分享會”,讓家長們聽聽孩子們的心裡話。
她在文件裡寫下:“教學目標:1.
讓學生學會觀察爸爸媽媽的日常,體會他們的辛苦;2.
引導學生用文字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3.
促進家校溝通,讓家長瞭解孩子的想法,增進親子感情。”筆尖劃過紙頁,留下一行行工整的字跡,陽光透過窗戶,落在筆記本上,把那些文字照得格外清晰。
窗外的風輕輕吹進來,帶著桂花的香氣,操場上孩子們的笑聲還在繼續。江念熙抬頭,看著樓下奔跑的孩子們,嘴角的笑意更濃了。她好像已經能想象到,下次“家庭故事分享會”的場景——孩子們拿著自己的作文字,嘰嘰喳喳地分享著家裡的故事,有的說“我爸爸現在每天都幫媽媽洗碗”,有的說“我媽媽現在會讓爸爸陪她一起逛街”,家長們坐在下麵,聽著孩子們的話,笑著笑著就紅了眼。
她知道,自己隻是一名普通的語文老師,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沒有驚天動地的成就,也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可她堅信,這些小事就像一顆顆種子,隻要用心澆灌,就會在孩子們的心裡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等這些孩子長大了,他們會帶著這些溫暖的記憶,用平等、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