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心的刺 第394章 試點裡的成長
初秋的風帶著涼意,吹進“啟智教育”培訓機構的玻璃窗。江念初站在會議室的白板前,手裡捏著一支馬克筆,麵前坐著十幾個剛大學畢業不久的年輕老師——語文組的林溪、數學組的張昊、英語組的陳悅,還有負責初高中理化生史地政的幾位老師,每個人手裡都捧著筆記本,眼神裡滿是期待。
“今天把大家叫來,是想跟大家說一件事——我們要啟動‘校園性彆平等評估體係’的校外試點。”江念初在白板上寫下“性彆平等評估”幾個大字,筆尖劃過白板發出清晰的聲響,“可能有人會問,我們是校外培訓機構,主要教語文、數學這些主課,還有初高中的理化生,為什麼要做這個評估?其實很簡單,平等不隻是在學校裡,也在我們的課堂上——比如,我們會不會更傾向於叫男生回答理科問題?會不會覺得女生更擅長背誦類的知識點?這些無意識的傾向,其實都在影響孩子。”
話音剛落,物理組的年輕老師王磊就舉起了手:“江老師,我有點擔心。我們的課都是按年級和科目分的,初高中的孩子心思比小學生複雜,會不會不願意配合統計?而且我們的課時緊,統計資料會不會耽誤上課進度?”
江念初笑著點頭:“你提的問題很實際。所以這次試點,我們不搞‘一刀切’——小學段的語文、數學、英語課,我們教孩子自己記錄‘課堂提問男女比例’;初高中的理化生史地政課,我們先由老師做初步統計,再通過課後小訪談,聽聽孩子的想法。至於課時,我們把統計融入到課堂互動裡,比如讓學生當‘小助教’,幫忙記錄提問次數,反而能提高他們的參與感。”
她一邊說,一邊翻開手裡的資料夾,拿出提前設計好的統計表格:“大家看,這是小學段的‘課堂互動記錄表’,除了提問次數,還能記錄‘小組討論時男女參與度’‘作業批改時的評語差異’;這是初高中段的‘課後訪談提綱’,裡麵有‘你覺得老師在提問時,會更關注男生還是女生’‘你在選擇科目時,有沒有因為性彆被建議‘該選什麼’‘不該選什麼’這類問題。”
語文組的林溪接過表格,仔細看了看:“江老師,我教的小學四年級語文,上次有個女生跟我說,她覺得老師總叫男生回答‘有難度的問題’,讓女生回答‘背誦類的問題’,當時我還沒在意,現在想想,可能真的有這種傾向。”
“對,我們就是要發現這些‘沒在意’的細節。”江念初把表格分發給每個人,“從下週開始,我們先在小學段的3個語文班、2個數學班、2個英語班,還有初高中段的2個物理班、1個曆史班做試點,每週三下午我們一起彙總資料,分享遇到的問題。大家有信心嗎?”
“有!”十幾個年輕老師齊聲回答,聲音裡滿是乾勁。
試點啟動的第一週,江念初跟著不同科目的老師去聽課。週一上午,她去了張昊的小學三年級數學班。上課前,張昊特意跟班裡的孩子說:“今天我們要選3個‘小統計員’,幫忙記錄老師提問男生和女生的次數,還有大家舉手的次數,誰願意來?”
孩子們都興奮地舉起手,最後選了坐在前排的男孩小宇、女孩朵朵和樂樂。上課的時候,張昊講“兩位數乘一位數”,遇到難題時,他習慣性地看向男生區域,剛要叫小宇,就看見朵朵舉著統計板,小聲提醒:“張老師,剛才你已經叫了2個男生啦,女生還沒叫過呢!”
張昊愣了一下,隨即笑著看向女生區域:“好,那這次請朵朵來回答,好不好?”
朵朵站起來,雖然有點緊張,但還是順利地說出瞭解題思路。下課的時候,朵朵跑到江念初身邊,舉著統計板驕傲地說:“念初老師,我今天記了,張老師一共提問了8次,男生4次,女生4次,特彆公平!”
江念初摸了摸她的頭:“朵朵真棒!那你覺得,公平的課堂是什麼樣的?”
“就是不管男生女生,都能回答問題,不管會不會,老師都不會笑我們。”朵朵的眼睛亮晶晶的,“我以前不敢舉手,總覺得老師不會叫我,現在我知道,隻要舉手,就有機會。”
週三下午,初高中段的物理老師王磊帶來了課後訪談的結果。他坐在會議室裡,手裡拿著訪談記錄,語氣有些感慨:“我教的高二物理班,有個男生跟我說,他媽媽讓他‘一定要選物理,男生學理科纔有出息’,可他其實更喜歡曆史,卻不敢跟媽媽說;還有個女生,她說她想選物理競賽,班裡的男生跟她說‘女生學物理沒天賦,彆浪費時間’,她現在都有點猶豫了。”
江念初接過訪談記錄,上麵的字跡歪歪扭扭,卻寫得很認真:“我覺得物理很難,但我想試試,可他們都說我不行。”她心裡一沉,轉頭對曆史組的老師李萌說:“李老師,你們曆史班的訪談,有沒有類似的情況?”
李萌點點頭:“有個男生跟我說,他喜歡曆史,想以後學考古,他爸爸罵他‘沒出息,男生學曆史能有什麼前途,不如學工程’。現在的孩子,好像從小就被貼了‘男生該學什麼’‘女生該學什麼’的標簽。”
“所以我們的評估,不隻是統計資料,更要幫孩子打破這些標簽。”江念初把大家的記錄整理好,“下週開始,我們在初高中段加一節‘性彆平等主題課’,語文老師可以講‘打破性彆偏見的文學作品’,物理老師可以介紹‘女科學家的故事’,曆史老師可以講‘不同時代女性的成就’,讓孩子知道,興趣和能力,從來都不跟性彆掛鉤。”
接下來的幾周,試點的效果慢慢顯現出來。小學段的英語課上,陳悅不再隻讓女生領讀單詞,而是讓男生女生輪流領讀;數學組的張昊在設計小組活動時,會特意讓男生女生搭配組隊,避免“男生負責解題,女生負責記錄”的固定模式;初高中段的物理課上,王磊會在課前分享“吳健雄、屠呦呦”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女生也能在理科領域發光發熱”;曆史課上,李萌會帶著孩子討論“為什麼以前大家覺得‘男生不能當護士’‘女生不能當消防員’”,讓他們明白“職業沒有性彆之分”。
有一次,江念初去聽高二的曆史課。李萌正在講“近代社會的變遷”,講到“女性地位的提升”時,她問班裡的孩子:“你們覺得,現在還有哪些‘性彆偏見’在影響我們?”
一個男生站起來,有點不好意思地說:“以前我覺得,女生學曆史就是‘死記硬背’,不如男生會分析,上次我們小組討論‘辛亥革命的影響’,女生組長分析得比我還透徹,我才知道我錯了。”
一個女生也跟著說:“我媽媽總讓我‘彆學物理,太難了,女生學不好’,但王老師跟我們說,他以前的老師就是女物理老師,特彆厲害,現在我也想試試學物理。”
李萌笑著看向江念初,眼裡滿是欣慰。江念初坐在教室後麵,看著孩子們熱烈討論的樣子,心裡暖暖的——這些年輕的老師,用自己的行動,一點點改變著孩子的認知,也一點點打破著固有的偏見。
試點進行到第六週的時候,江念初組織了一次“家長開放日”,邀請試點班的家長來聽課,還展示了這幾周的評估成果。展板上,有孩子們手繪的“課堂平等統計圖”,有初高中學生的訪談記錄,還有老師的反思筆記。
一位小學四年級的家長看著統計圖,驚訝地說:“原來我家孩子在課堂上,舉手10次,隻被叫到2次,還是因為她是女生?我以前從來沒注意過這些。”
另一位高二學生的家長,看到孩子的訪談記錄裡寫著“爸爸不讓我學曆史,說男生學曆史沒出息”,臉上有些愧疚:“原來孩子心裡這麼想,我一直以為是為他好,沒想到反而給了他壓力。”
江念初走到家長中間,輕聲說:“其實我們做這個評估,不隻是為了改變課堂,更是為了改變我們每個人的觀念。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可能在無意識中給孩子貼標簽,比如‘男生要堅強’‘女生要文靜’‘男生該學理科’‘女生該學文科’。但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不應該被性彆框住。”
有位家長點點頭:“江老師,你說得對。我家孩子以前總說‘我是女生,學不好數學’,現在她跟我說,‘我們數學老師說,女生也能學好數學,我要加油’,這就是最大的改變。”
開放日結束後,很多家長都來找江念初,希望能把自己孩子的班級也納入試點。負責英語的陳悅笑著說:“江老師,我們現在成‘香餑餑’了,以前家長隻關心孩子的成績,現在還關心孩子在課堂上有沒有被公平對待。”
江念初也笑了:“這就是我們想看到的——教育不隻是教知識,更是教孩子‘認識自己’‘尊重他人’,讓他們知道,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都能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自己的路。”
晚上,江念初把試點成果整理成報告,發給了父親江哲。江哲退休前一直在教育係統工作,看到報告後,很快就回複了訊息:“念初,你們做得比我想象中還好。校外培訓機構是學校教育的補充,你們能關注到‘性彆平等’這個點,很難得。這些年輕老師有活力、有想法,你要好好帶他們,把這個試點推廣下去。”
江念初看著訊息,想起白天孩子們在課堂上自信的樣子,想起年輕老師們認真的神情,心裡充滿了力量。她走到窗邊,看著培訓機構裡亮著的燈光——語文組的林溪還在批改作業,數學組的張昊在準備明天的統計表格,物理組的王磊在查“女科學家的資料”。
她知道,“校園性彆平等評估體係”的試點隻是一個開始。未來,他們還要把這個評估推廣到更多科目、更多班級,讓每個來“啟智教育”的孩子,都能在平等、包容的環境裡學習,不用因為性彆,就放棄自己喜歡的事;不用因為彆人的偏見,就懷疑自己的能力。
就像有個孩子在課後訪談裡寫的:“我以前覺得,男生就該學理科,女生就該學文科,現在我知道,我可以學我喜歡的,不管它是理科還是文科,不管彆人怎麼說。”
這就是試點裡最珍貴的成長——不隻是資料的改變,更是孩子心靈的覺醒。而江念初和她的團隊,會一直守護著這份覺醒,在教育的路上,繼續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