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掌心的刺 > 第399章 兩姐妹眾籌後的行動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掌心的刺 第399章 兩姐妹眾籌後的行動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叮——”手機提示音在深夜的“啟智教育”辦公室響起,江念初放下手中的教案,點開籌款平台的通知——“您發起的‘鄉村科學教室’眾籌專案已達成目標,共籌集資金元”。螢幕上跳動的數字,讓她疲憊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指尖劃過頁麵上近千條捐款記錄,從幾十元的學生零花錢,到幾千元的企業捐贈,每一條都像一束微光,湊成了照亮鄉村孩子科學夢的光。

三個月前,江念初在一次教育公益論壇上,認識了貴州黔東南某鄉村小學的王校長。王校長拿著手機裡的照片,語氣裡滿是無奈:“我們學校就一間實驗室,裡麵隻有幾個舊燒杯和天平,孩子們上科學課,隻能對著課本看圖片,有的孩子連放大鏡都沒摸過。”照片裡,土坯房教室的課桌上,擺著泛黃的課本,孩子們睜著好奇的眼睛,卻隻能聽老師描述“水的沸騰”“植物的光合作用”。

那天晚上,江念初失眠了。她想起自己小時候,父親江哲會帶著她做簡單的科學實驗,用放大鏡觀察螞蟻,用塑料瓶做淨水器;想起現在培訓機構裡,孩子們能用到3d印表機、程式設計機器人,而鄉村的孩子,卻連最基礎的實驗器材都沒有。“不能讓他們隻在課本裡看科學。”她心裡冒出一個念頭——發起眾籌,給鄉村學校捐實驗器材,讓他們能親手做一次實驗。

眾籌專案上線的第一天,江念初就把連結轉發到了培訓機構的家長群、學生群,還有自己的朋友圈。讓她沒想到的是,不僅家長和學生積極捐款,連機構裡的老師也主動幫忙轉發——數學老師張昊捐了一個月的課時費,英語老師陳悅發動了自己的大學同學,物理老師王磊還特意寫了“科學實驗小課堂”的教案,說以後可以遠端給鄉村孩子上課。

現在,眾籌目標達成,江念初第一時間給王校長打了電話。電話那頭,王校長的聲音帶著哽咽:“江老師,太謝謝你們了!孩子們要是知道能有新的實驗器材,肯定會高興得睡不著覺!”

掛了電話,江念初翻開筆記本,上麵記著她早就列好的器材清單——100套基礎實驗套裝(包含燒杯、試管、酒精燈、放大鏡等)、20台簡易顯微鏡、50套植物生長觀察盒,還有用於科普教學的天文望遠鏡和地球儀。她算了算,這些器材加上運輸費,正好在眾籌金額範圍內,剩下的錢,還能給學校訂一批科學繪本。

“光有器材還不夠,得有人教孩子們怎麼用。”江念初突然想起妹妹江念熙。念熙在龍華小學當老師,不僅課上得好,還特彆會跟孩子打交道,之前在學校搞的“性彆平等小課堂”很受學生歡迎。要是能讓念熙去鄉村學校支教,既能教孩子們做實驗,又能給他們講性彆平等的知識,豈不是兩全其美?

她立刻給江念熙打了視訊電話。螢幕裡,念熙剛批改完作業,臉上還帶著倦意,聽到姐姐的提議,眼睛一下子亮了:“我去!我早就想做支教了!正好下週學校有個教師培訓的空檔,我可以請一週的假,去給孩子們上課!”

接下來的幾天,江念初忙著聯係器材供應商,確認發貨時間;江念熙則在網上查貴州的天氣,收拾行李,還特意把自己之前設計的“性彆平等小課堂”教案重新修改,加入了適合鄉村孩子的案例——比如用當地女村官帶領村民致富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女生也能做大事”;用村裡男獸醫細心照顧小動物的例子,打破“男生不能細心”的偏見。

器材發貨的那天,江念熙也坐上了前往貴州的火車。綠皮火車慢悠悠地穿過群山,窗外的風景從高樓大廈變成了連綿的梯田。她靠在窗邊,手裡拿著王校長發來的學生名單,上麵記著每個孩子的年齡和興趣——“李小花,10歲,喜歡畫畫”“王大壯,11歲,愛觀察蟲子”“張小雨,9歲,想知道星星為什麼會亮”。看著這些名字,她彷彿已經看到了孩子們期待的眼神。

經過二十多個小時的車程,江念熙終於到達了鄉村小學。王校長帶著幾個老師在村口接她,學校的土路上,站滿了好奇的孩子,有的躲在大人身後,偷偷打量她;有的則大膽地揮著手,喊著“老師好”。

“江老師,你可來了!器材昨天就到了,孩子們聽說今天有新老師來上課,早上六點就來學校了。”王校長笑著說,手裡拎著的布袋裡,裝著剛從自家果園摘的橘子。

江念熙跟著王校長走進學校,隻見操場上擺著幾個大紙箱,上麵貼著“科學實驗器材”的標簽,幾個男生正圍著紙箱,小聲討論裡麵裝著什麼。她放下行李,立刻走過去,笑著說:“想知道裡麵是什麼嗎?我們一起開啟看看好不好?”

孩子們歡呼起來,七手八腳地幫忙拆紙箱。當看到一個個嶄新的燒杯、顯微鏡時,孩子們的眼睛裡滿是驚喜。10歲的李小花拿起一個放大鏡,對著陽光晃了晃,興奮地說:“老師,這個能看到小蟲子的腳嗎?”

“當然能!”江念熙蹲下來,教她怎麼用放大鏡觀察,“你看,把放大鏡對準小蟲子,慢慢調整距離,就能看到它的腳了,還能看到它身上的細毛呢。”

李小花按照她說的方法,果然看到了螞蟻腿上的細毛,激動地拉著旁邊的同學:“快來看!快來看!螞蟻有好多腳毛!”

接下來的幾天,江念熙的“科學
平等”課堂,成了孩子們最期待的課。每天早上,她都會帶著孩子們在實驗室做實驗——教他們用酒精燈加熱水,觀察水的沸騰;用顯微鏡看洋蔥表皮細胞,告訴他們“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由這樣的小細胞組成的”;用植物生長觀察盒,記錄豆子從發芽到長葉的過程。

在做“水的浮力”實驗時,11歲的王大壯皺著眉說:“老師,我媽說‘女生學不好科學’,說女生太笨,做不了實驗。”

江念熙摸了摸他的頭,指著正在認真記錄實驗資料的李小花:“你看小花,她記錄的資料比誰都準確,剛才調顯微鏡的時候,也是她第一個找到洋蔥表皮細胞。你覺得她笨嗎?”

王大壯搖搖頭,不好意思地說:“不笨,小花很厲害。”

“所以啊,能不能學好科學,跟是不是女生沒關係,跟你有沒有認真學、有沒有興趣學有關係。”江念熙說,“就像村裡的王阿姨,她會修拖拉機,還會種反季節蔬菜,比很多男生都厲害,這就是她的本事。”

王大壯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之後上實驗課,他總是主動幫女生搬器材,還會跟她們一起討論實驗結果。

除了科學課,江念熙還會給孩子們上“性彆平等小課堂”。她給孩子們講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講王亞平在太空授課的經曆;還讓孩子們畫“我未來想做的職業”,有的孩子畫了女醫生,有的畫了男老師,有的畫了女工程師。

9歲的張小雨畫了一個穿著老師製服的女生,旁邊寫著“我想當老師”。江念熙問她:“為什麼想當老師呀?”

張小雨低下頭,小聲說:“我媽媽說,女生最好的出路是嫁人,不讓我讀書。可是我想讀書,想當老師,像你一樣,教小朋友學知識,學本事。”

江念熙的心一酸,輕輕抱住她:“小雨,你一定要好好讀書,隻有讀書,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你放心,隻要你想當老師,姐姐一定會支援你,等你將來考上大學,還可以回來教這裡的小朋友。”

張小雨抬起頭,眼裡含著淚,用力點頭:“姐姐,我一定會努力的!我以後要跟你一樣當老師,也來這裡教小朋友!”

江念熙摸了摸她的頭,笑著說:“好,我等你回來。”

支教的最後一天,江念熙帶著孩子們做了“彩虹噴泉”實驗——往瓶子裡倒入小蘇打和檸檬酸,再加入色素和洗潔精,瓶子裡立刻冒出五顏六色的泡沫,像一座小小的彩虹噴泉。孩子們圍著噴泉,笑著、跳著,有的還把自己的實驗成果畫下來,送給江念熙。

李小花送給她一幅畫,上麵畫著一個穿著白大褂的女生,手裡拿著顯微鏡,旁邊寫著“謝謝江老師,我以後想當科學家”;王大壯送了她一個用樹枝做的小籃子,裡麵裝著他自己觀察的蟲子標本;張小雨則把自己畫的“未來老師”貼在了江念熙的筆記本上。

離開學校的時候,孩子們都來送她,有的拉著她的手,有的捨不得地哭了。張小雨跑過來,把一個橘子塞到她手裡:“姐姐,這是我家樹上結的橘子,你路上吃。你一定要記得,我會當老師的,我會回來的。”

江念熙點點頭,眼淚忍不住掉了下來。她上車後,從車窗裡往外看,孩子們還站在路邊,揮著手,直到車子消失在山路儘頭。

回到深圳後,江念熙第一時間去找江念初,把支教的經曆告訴了她。她拿出孩子們送的畫和標本,眼裡滿是感動:“姐,你不知道,那些孩子多渴望知識。有了那些實驗器材,他們終於能親手做實驗了,有的孩子說,這是他們最開心的一週。”

江念初笑著說:“這都是大家的功勞,是眾籌的每一個人,給了孩子們這個機會。對了,王校長說,等下學期,他們想請我們機構的老師,遠端給孩子們上科學課,你覺得怎麼樣?”

“太好了!”江念熙立刻答應,“我可以負責協調,還可以把‘性彆平等小課堂’繼續下去,讓更多孩子知道,夢想不分性彆,隻要努力,就能實現。”

接下來的日子,江念初和江念熙開始籌備遠端科學課。江念初組織機構裡的老師,每人準備一堂趣味科學課,有的教孩子們做簡易機器人,有的教他們觀察星空,有的教他們瞭解人體結構;江念熙則負責跟王校長對接,確定上課時間和裝置,還把孩子們的實驗視訊收集起來,做成了一個短片,發布在了眾籌平台上,感謝所有捐款的人。

短片裡,孩子們拿著實驗器材,認真地做著實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下麵有一條評論,是一位捐款的家長寫的:“看到孩子們的笑容,覺得這錢花得值。希望這些器材,能成為他們夢想的種子,讓他們將來能走得更遠。”

江念初看著這條評論,想起了父親江哲說過的話:“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她知道,這次眾籌和支教,隻是點燃了一把小小的火,但隻要這把火能一直燒下去,就能照亮更多鄉村孩子的未來。

晚上,江念初和江念熙一起給王校長打電話,商量遠端課的細節。電話裡,王校長說:“最近有很多孩子跟我說,想好好學習,將來考去深圳,看看外麵的世界。有的孩子還說,想當科學家、當老師,回來建設家鄉。”

掛了電話,姐妹倆相視一笑。江念初看著窗外的夜景,心裡充滿了希望——她彷彿看到,幾年後,李小花拿著顯微鏡,在實驗室裡做研究;張小雨站在講台上,給鄉村的孩子上課;王大壯則成了一名工程師,幫村裡修起了公路。

而這一切的開始,隻是一次小小的眾籌,一批實驗器材,一週的支教。但正是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在孩子們的心裡播下了夢想的種子,也讓“平等”和“希望”的理念,在大山深處紮下了根。

江念初在筆記本上寫下:“眾籌的不是錢,是對孩子的期待;支教的不是課,是對夢想的守護。隻要我們堅持下去,就會有更多孩子,能掙脫偏見的束縛,去追求自己真正熱愛的事,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月光透過窗戶,灑在筆記本上,照亮了上麵的字跡,也照亮了姐妹倆心中的信念——她們會繼續做下去,用自己的力量,為更多孩子搭建通往夢想的橋梁,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相信,無論出身在哪裡,無論性彆是什麼,都能擁有追求夢想的權利,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