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之真武大帝 第8章 出家為道
-
而朱翊釗的五六歲又和彆人不太一樣,他的身高比同齡人普遍高一個頭還多,跟他已經十一歲的三哥朱翊鋒相差無幾,並且還更加的壯實,精力充沛的不像話,比朱翊鋒都能乾,完全可以當作壯勞力來看。
按理來說,讓這樣一個明顯天賦異稟的兒子去武當山上當道士,冇有迫不得已的原因,任誰都不會這麼做。
但事實並非如此,雖然朱載圪是個有些見識且熟讀三國演義、知曉太祖英豪史的大明宗室,知道這樣的人更適合當兵,是個將軍苗子,就算不當兵隻是和他一樣在村裡種地,也肯定是把好手。
但不知為何,朱載圪纔是這個家裡,乃至整個村子裡最希望朱翊釗跟著通明道人去山上當道士的。
哪怕是朱翊釗的未來老丈人,素來與他們家交好的,馬六的父親馬成多次來勸說乃至於爭吵也不能改變朱載圪的決定。
甚至於朱載圪寧可冒著徹底得罪馬家,和馬家交惡的風險,取消朱翊釗和馬家小女兒馬雪孃的娃娃親,也仍是固執己見,說是什麼通明道人救了全家,要報恩。
朱翊釗自己倒是無甚所謂,畢竟當道士的好處不少,於家裡而言,少了他能節省下來至少兩個壯勞力的口糧,可以少準備一份家產,日子能好過許多,有更大的機會在這天災頻發的亂世活下來。
於朱翊釗自己而言,甚至好處更多,他不僅可以跟隨通明道人學習,藉助通明道人的資源成長,也可以在取得度牒之後合理合法的四處行走,不必受困於路引之類的東西。
還可以光明正大的收徒弟、傳教,去培養自己的班底,哪怕最後他冇能改變什麼,也可以用這個身份去隱居,從而保住自己一家。
最後,還是來看望朱翊釗的通明道人,在得知此事後親自出麵,說他們這一門不禁婚嫁,又幫朱翊釗他們家重新登上了宗室玉碟,每年還能領取一定的俸祿。
這件事情實在是有些誇張,涉及的層次很高很高,哪怕是一地巡撫這等二三品的高官恐怕都辦不到,但通明道人就這麼輕易的做到了。
村裡人或許冇多少見識,不知道這究竟意味著什麼,但也能從武當山管事和地方官吏的一些態度上體會到朱翊釗一家的不同。
況且通明道人可以說是整個馬家村的救命恩人,他說的話分量自然不小。
馬成頓時消停下來,不僅冇有取消這門娃娃親,還表達了支援,兩家的關係也恢複如初。
也不知是該慶幸還是該遺憾,朱翊釗冇能走上退婚流,說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額小孩窮!’之類的話。
不過朱翊釗雖然如今隻是個五六歲的孩子,但卻不是一般的小孩子,天賦異稟的他身形不比大他幾歲的三哥差多少,飯量和精力則是遠遠超出,兩個朱翊鏘也比不過他。
正所謂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而這樣的半大小子算上一個頂倆的朱翊釗他們家有四個,個頂個的能吃。
若不是老道士幫扶,在如今這個乾旱洪澇、蝗災瘟疫輪番肆虐的年頭,朱翊釗他們家可能真的要吃不上飯了。
更彆說他家老二朱翊鏘今年已經十七,老三朱翊鋒也十一了,一個是已經到了該娶親的年齡,另一個要不了幾年也要到了。
而娶媳婦不管是哪個年代,對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不小的開支,更何況是兩個都要娶。
若不是朱翊釗馬上要去當道士,不用給他留一份家產了,若不是他們家日後的田租會因此被武當山免去,若不是他們重新上了宗室名冊,還能領到俸祿,老三朱翊鋒,甚至連老二朱翊鏘的婚事都可能還要再拖上幾年。
乾著乾著,這日頭就落下了山頭,夕陽西下,將天空半邊都染成了紅色,煞是美麗。一家人也收起傢夥什兒,沿著田間地頭朝著家裡走去。
田埂上,都是三三兩兩的村裡人,碰到了,大都會閒扯幾句。
到家後,趁著太陽餘暉,天還冇有完全黑下來,朱翊鋒趕緊去做飯,朱翊釗負責燒火,自從他們的老孃去世,大姐前幾年出嫁之後便一直如此。
飯菜很簡單,雜糧和野菜熬的一大鍋稀飯,還有幾塊中午多做出來的硬麪餅,配一大碗鹹菜,一大盆魚湯,雖然冇有葷腥、油水,但勝在能吃飽。
這其實已經很難得了,在這個天災頻發的時代,大明上億人中不知道多少人都吃不到一頓飽飯。
未來的幾十年的天災**更是難熬,否則也不會出現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到處都是的土匪、流寇,最終將這個已經腐朽到極致的王朝推翻。
畢竟,一個普通人,能吃飽飯能好好活著,誰會想不開去造反呢?
晚飯後一家人也冇進屋,而是藉著月光在聊天,準確來說是朱翊釗兄弟三個聽他們的老爹講述那代代相傳的,兄弟幾個耳朵都快磨出繭子的,他們老祖宗朱元璋帶領徐達、常遇春等人誅滅暴元建立大明的故事。
還有就是讓他們幾個拿著樹枝在地上劃拉著寫自己的名字和三字經、論語中的一些句子,這是他們家這麼多年,幾代人以來的習慣,朱翊釗的幾個兄弟姐妹,甚至朱載圪那一輩兒都是這樣認的字。
雖然大明的識字率很高,出現了許多市井讀物,小說、出版業空前繁榮,但能識字其實也並不是那麼容易,文盲還是大多數。
而朱翊釗他們家如此家學,至少能讓人認識不少字,不是文盲,還能寫會算。憑此能夠在鎮子上乃至於城裡找到些不錯的活計,就比如朱翊釗在襄陽府當夥計的大哥朱翊鏑。
當然,朱翊釗不是這樣的,且不說他前世活了二十幾個年頭受過九年義務教育、上過高中和大學。
就說穿越之後的這幾年,他師父通明道人基本上每隔十天半個月就會來一次,教他讀書、識字,給他帶些肉食、油鹽補充營養,並且不介意朱翊釗把他帶來的東西分給家人。
授課的時候,也不介意朱家其他人乃至於馬家村的孩子們來聽。
得益於通明道人,這三年來朱翊釗他們家能經常吃到葷腥,也在這個由棗陽大水受災百姓組成的一個新村子裡頗有人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