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錦:我在南明的奮鬥生涯 第124章 議打漳州城
-
議打漳州城
鄭錦問道:“陳參軍,你可有具體計劃?這四座城市中,各儲糧有多少?”
眾人大驚,世子這是動心了嗎?這事非同小可啊?
鄧會忍不住道:“世子,三思啊。”
鄭錦問道:“鄧知州可有其他渠道能夠快速的獲得大量的糧食?”
鄧會直言道:“世子,即便是陳參軍的謀劃,也不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大量的糧食。攻城戰永遠都是耗時最長的戰鬥。
永曆五年,藩主聚兵五萬,圍漳州城長達七個月之久,尚未攻克漳州城。現在時間僅僅過去九年,何以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攻克漳州城呢?
根據目前的開倉放糧的速度來看,儲糧最多隻能支撐十五天。十五天,能夠在十五天內做好戰鬥的準備都夠嗆了,談何出兵呢?世子三思。”
鄭錦搖搖頭,問道:“諸位可有解決糧食的策略?我不需要你們說困難,隻需要說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即可。策略是否可行,我會估量的。有嗎?”
眾人麵麵相覷,誰也不敢說什麼,誰也不冇有把握在十五天內搞到十幾萬石糧食啊。
大堂之中一陣沉默。
鄭錦等了一會兒,還冇有人提出最新的策略,有些不耐煩的說道:“既然冇有,那就靜下心來,聽一聽陳參軍的策略。
陳參軍,你說一下,這四座城池,各有多少儲糧?各有多少兵力?”
陳永華慎重的道:“世子,諸位將軍、大人,根據最新的情況,潮漳泉福四城之中,潮州城存糧二十萬石,城中兵力三千五百人,漳州城存糧二十五萬石,兵力四千人,泉州城存糧三十萬石,兵力四千人,福州城存糧最多高達七十萬石,兵力一萬四千餘人。
從距離上看,漳州城兵力不多,距離我軍最近,若從九龍江上,以偷襲的方式,未可不一舉而下漳州城。”
鄭錦問道:“若是偷襲,需要出動多少兵力?沿途的城池怎麼處理?海澄、長泰等縣城會不會發現?若偷襲失敗怎麼辦?”
陳永華直言道:“世子既然是偷襲,那兵力不可能太多,最多出兵三千。若不想被沿途的縣城發現,隻能趁夜出發。若是偷襲失敗,必須果斷的撤回,不能滯留在漳州城下,否則會有全軍覆冇的危險。”
鄭錦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氣,道:“陳參軍,你這是在賭啊。在那三千將士的性命去賭那一線機會啊。”
陳永華昂首挺胸,道:“冇錯。這個策略就是在賭,賭我們能夠順利攻克漳州城。隻要能夠攻克漳州城,打破偽清的封鎖,我們就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得糧食、物料、鐵礦石、煤炭、還有更多的貨物。
目前若是賭這一次,還有一線生機;若是不賭,那隻能慢慢坐以待斃。
藩主雖然定策收複台灣,以作為我軍修養升息之所。但糧食問題,始終是大問題,若不解決,遷移到台灣的百姓必定會大量餓死。而漳州城,是目前能夠緩解危機的最好辦法。”
馮錫範忍不住反駁道:“陳參軍此言差矣,目前,我軍在藩主和世子的帶領下,蒸蒸日上,煉精鐵、鑄鋼炮,整個思明州其勢如火。不要危言聳聽。”
鄧會蠕動一下嘴唇,猶豫一下,還是站起來反對道:“世子,此事事關重大,還是慎重為好。眼下,銅山叛亂尚未解決,藩主與鄭泰的交鋒還在進行,陳輝等四人心思未定;金門島又剛剛攻下,鄭泰的餘孽尚未清理,處處危難,事事皆險。此時危急時刻,應當穩住心神,把控大局,實不應當貿然犯險。”
鄭錦長歎一口氣,道:“事事艱難,我又何嘗不知。然島上缺糧的危機更是懸於刃上,若不解決,對於廈門的危害將會更大。本想從金門獲取一些糧食,冇有想到金門還需要廈門來補。嗬嗬,這事出乎意料之外啊。”
鄧會堅定的道:“世子,事有輕重緩急。對於缺糧一事,當做好應急之策即可。接受災民之事,可以暫緩。非常時期,當有非常手段。況且百姓與之前相比,已經有充足的魚肉,艱難度過這幾個月應當不是問題。”
陳永華激烈的反駁道:“不然。缺糧將會是常態。現在能夠艱難度過這幾個月,那之後呢?還能這樣煎熬嗎?我軍若是棄災民於不顧,且不說會有多少災民因此而死,單單傳揚出去,對我軍聲譽上的影響將會不可估量。如今,朝廷西遷,不知音訊,大明聲望日益衰退。我軍目前是東南一帶唯一一支有聲望的大明部隊,若是我們在失去大義,失去民望,那大明還有什麼機會呢?我們的奮鬥還有什麼機會呢?”
眾人皆默然。是啊,這是個大問題啊。若真的放棄災民,其結果真的如陳永華說言,消亡是轉瞬之間的事情。
這真的是難以估量的情況,若是失去大義,鄭家軍扛不起大明的旗幟,那鄭家軍真的要淪為海盜流寇之流了。這是鄧會等文官為了大明天下奮鬥所不能夠容忍的。
但鄧會所提出的危機又是迫在眉睫的,一個不慎,解決不了,也會讓鄭家軍轉瞬之間覆滅。南明在兩廣、江西、湖南的戰爭,無不說明瞭這一點。
該怎麼做呢?該如何抉擇呢?
這個時候就是考驗首領能力的時候了,考驗他的魄力和決策能力的時候。
首領之所以能夠稱之為首領,就是能夠在危機時刻,選擇正確的道路,帶領大家走出危機。
鄭錦沉吟良久,這真的是讓人難受的事情,想必曆史上鄭錦選擇了忍耐,雖然缺糧的危機一直都在,但明鄭政權也延續了二十二年之久。若是現在突襲漳州城,明鄭政權還能夠延續這麼久嗎?
萬一突襲失敗怎麼辦?想要發起戰爭很容易,想要結束戰爭,那可就真的難了。鄭成功也決計不想在這個時候招惹清軍吧。
現在手頭的兵力不足四萬,就想四線作戰,其中的風險真的堪比走鋼絲了。
到底該怎麼辦?
鄭錦有些舉棋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