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483章 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非遺—石磨香油製作、八姐餅製作
行唐非遺雙絕:石磨香油的千年醇香與八姐餅的歲月溫情
在石家莊行唐縣的滹沱河畔與太行山麓,石磨香油的古法技藝與八姐餅的乾香傳承,共同訴說著燕趙大地的匠心密碼。這兩項非遺不僅是味覺記憶的載體,更是農耕文明與手作精神的活態標本,在當代以創新姿態續寫著“舌尖上的非遺”傳奇。
一、行唐石磨香油:古法技藝的當代覺醒
1.
曆史溯源:從三國烽火到百姓灶台
行唐石磨香油的曆史可追溯至三國時期,《三國誌·魏書》記載“灌以麻油”作照明燃料,暗示當時已掌握石臼榨油技術。唐宋時期,行唐作為北方商貿重鎮,香油成為漕運貨品,沿滹沱河運往京畿。清道光年間,行唐縣東伏流村“王記香油坊”首創“水代法”,將芝麻漿與開水按比例兌製,使香油自然分層,此法沿用至今。2024年,行唐石磨香油製作技藝入選石家莊市非遺保護名錄,其“九炒十八磨”工藝成為北方小磨香油技藝的典範。
2.
技藝密碼:溫度與時間的博弈
?
選料標準:
隻取伏牛山白芝麻,籽粒飽滿度達98%,含油量≥55%。老藝人能通過“咬籽聽響”判斷成熟度——清脆聲為佳,悶響則棄用。
?
核心工序:
?
九炒工藝:以果木炭火烘烤,前5分鐘急火逼香,後25分鐘文火鎖味,炒至芝麻呈琥珀色,出鍋時撒井水激香,此法可使香油風味提升30%。
?
十八磨製:采用青石磨盤,每盤重達800斤,以0.3轉\\/秒的慢速研磨,使芝麻細胞壁充分破裂,出漿率提高15%。磨漿時需用木鏟不斷翻動,防止區域性過熱。
?
水代分油:按芝麻重量60%加入95c開水,分三次兌入,每次攪拌後靜置分層。銅錘捶打環節需持續5小時,使芝麻蛋白充分沉澱,確保香油純淨度。
3.
創新實踐:從灶台到實驗室
行唐香油企業與河北農業大學合作,建立“香油風味指紋圖譜庫”,通過gc-ms技術分析出32種特征香氣成分。2024年推出的“納米過濾香油”,采用0.2微米陶瓷膜過濾,去除雜質同時保留更多活性物質,產品保質期延長至18個月。在灣裡廟非遺市集,遊客可體驗“香油盲品”——通過嗅覺識彆不同炒籽火候的香油,冠軍可獲贈定製石磨模型。
二、行唐八姐餅:乾香裡的鄉土史詩
1.
曆史基因:戰火淬煉的行軍乾糧
行唐八姐餅源於明代“行軍餅”,相傳戚繼光抗倭時,行唐籍士兵將當地小麥粉與紅棗泥混合,製成便於攜帶的乾餅。清乾隆年間,八姐餅傳入民間,成為婚喪嫁娶的必備茶點。抗戰時期,八姐餅作為“抗日報國糧”,因耐儲存、高熱量成為八路軍補給品。2023年,八姐餅製作技藝列入行唐縣非遺名錄,其“九蒸九曬”工藝被認定為傳統食品加工的活化石。
2.
技藝解碼:時間與火候的雙重淬煉
?
原料配比:
采用太行山旱地冬小麥(蛋白質含量≥14%)與讚皇大棗(糖度≥65°bx),按“三粉七棗”比例混合,既保證餅體酥脆,又賦予棗香底蘊。
?
核心工序:
?
九蒸工藝:將紅棗泥與小麥粉混合後,置於木甑中隔水蒸製,每次蒸製後攤晾12小時,使澱粉充分糊化,成品回甘度提升40%。
?
九曬技法:蒸製後的餅坯需在麥秸垛上自然晾曬,每曬2小時翻麵一次,曆時9天,使水分含量降至8%以下,形成獨特乾香。
?
火候掌控:燒製時先用果木炭預熱陶窯至200c,入窯後改用鬆枝悶燒,通過窯頂氣孔調節氧氣濃度,使餅體形成0.5毫米厚的焦化層,既防潮又增香。
3.
文化重生:從乾糧到文創ip
開發“八姐餅盲盒”——內含不同朝代造型的餅模(如唐代蓮花紋、宋代纏枝紋),消費者可親手壓製餅坯。與故宮文創合作推出“宮廷茶點係列”,將八姐餅與普洱茶搭配,包裝采用《千裡江山圖》元素,單盒售價突破200元。在行唐非遺工坊,遊客可體驗“餅模拓印”——用百年棗木餅模印製生肖圖案,拓片可裝裱成裝飾畫。
三、雙絕共舞:非遺活化的行唐模式
這兩項非遺正形成協同效應:
?
文旅融合:在滹沱河生態廊道打造“香油八姐體驗區”,遊客可參與芝麻種植、香油製作、八姐餅烘焙全流程,日接待量超500人次;
?
科技賦能:運用區塊鏈記錄香油原料溯源資訊,ai分析八姐餅發酵過程中的微生物變化,確保傳統工藝的標準化傳承;
?
跨界創新:與本地酒莊合作推出“香油芝香酒”,將香油殘渣發酵後提香,使酒體兼具芝麻焦香與棗泥甜香,獲2024年布魯塞爾國際烈酒大賽銀獎。
當石磨香油的醇厚在實驗室裡被分子解析,當八姐餅的乾香在文創產品中煥發新生,這兩項非遺技藝正以驚人的創造力證明:傳統不是靜止的遺產,而是永動的文明引擎。它們不僅是行唐人的味覺鄉愁,更是中華農耕文明的基因圖譜,在當代以創新姿態續寫著“舌尖上的非遺”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