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498章 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非遺—萬城民間故事、東邱村鼓樂
河北省石家莊市高邑縣非遺:萬城民間故事與東邱村鼓樂——鄉土中國的精神圖騰與聲韻密碼
在石家莊市高邑縣的阡陌之間,萬城民間故事與東邱村鼓樂如同兩條蜿蜒的文脈,一條以語言為舟楫,載著先民的智慧與情感穿越時空;一條以鼓點為鼓槌,敲擊著土地的脈搏與生命的節奏。前者是黃土裡長出的敘事之花,後者是麥浪中激蕩的聲韻之海,二者共同編織著高邑縣的文化基因圖譜,在燕趙大地上書寫著屬於庶民百姓的史詩。
一、萬城民間故事:黃土裡的敘事密碼
1.
曆史褶皺中的集體記憶
萬城鄉位於高邑縣西部,這片被滹沱河支流滋養的土地,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與商旅往來要道。其民間故事的形成,恰似河流衝刷出的沉積岩,層層疊壓著不同時代的文化印記:既有戰國時期趙國屯兵的傳說(如《馬陷河的由來》講述趙軍戰馬飲河致河道改道),又有明清商幫興衰的軼事(如《三義客棧的燈籠》反映晉商與本地商人的誠信之爭),更不乏紅色記憶的口述史(如《八路軍借糧》記錄抗戰時期軍民魚水情)。這些故事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將碎片化的曆史拚貼成完整的地方記憶。
2.
型別化敘事的智慧結晶
萬城民間故事呈現出鮮明的型別特征:
?
風物傳說:以自然景觀為載體,如《鳳凰山與金雞泉》講述鳳凰化山庇佑村民、金雞啼鳴指引水源的傳奇,將地理特征神格化,賦予土地神聖性;
?
人物傳奇:塑造了眾多“草根英雄”,如《鐵匠李三鬥官》中,普通鐵匠以智慧揭穿貪官陰謀,彰顯民間對公平正義的樸素追求;
?
生活寓言:通過動物擬人化表達道德訓誡,如《狐狸嫁女》以狐狸婚禮的奢靡諷刺攀比之風,《老槐樹分家》借樹木擬人化傳遞孝悌之道。
這些故事在型別框架內不斷變異,形成“母題—變體”的敘事譜係,如“義犬救主”母題在《黑虎報恩》《雪狼護院》等故事中反複出現,但主角從義犬擴充套件到狼群,對映出人畜關係的變遷。
3.
當代傳承的創造性轉化
麵對口傳文化式微的困境,萬城鄉探索出三條創新路徑:
?
故事進校園:在萬城小學開設“鄉土故事課”,將《槐樹爺爺講古》等故事改編為連環畫,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重現傳說場景;
?
數字活化:建立“萬城故事音訊庫”,邀請非遺傳承人用方言錄製故事,在喜馬拉雅平台開設專欄,單集播放量破萬;
?
文旅融合:在故事發生地設定二維碼標識牌,遊客掃碼即可收聽對應傳說,如《馬陷河傳說》與河畔觀景台結合,打造“故事
景觀”的沉浸式體驗。
二、東邱村鼓樂:麥浪中的聲韻史詩
1.
農耕文明的聽覺圖騰
東邱村鼓樂起源於明代軍屯文化,據《高邑縣誌》記載,明初戍邊將士將鼓樂用於操練與慶典,後逐漸演變為民間祭祀與節慶藝術。其樂器組合保留著軍事遺風:以直徑1.2米的“威風戰鼓”為核心,配以鈸、鐃、鑼等打擊樂器,形成“重低音轟鳴、高音鏗鏘”的聲場效果。鼓點節奏與農事活動緊密關聯,如“驚蟄鼓”模擬春雷喚醒萬物,“豐收鼓”以密集的滾奏表現麥浪翻滾,堪稱“聽得見的農耕曆法”。
2.
表演程式的象征密碼
東邱村鼓樂的演奏具有嚴格的儀式規範:
?
陣法演變:從“一字長蛇陣”到“八卦連環陣”,鼓手站位暗合兵法佈局,擊鼓節奏隨陣型變化,如“青龍擺尾”陣型中,鼓點由緩至急象征巨龍蘇醒;
?
絕技展示:老藝人掌握“空中擊鈸”“背後敲鑼”等絕活,這些特技最初用於戰場傳遞訊號,後轉化為藝術表現手段;
?
即興創作:在“自由擊打”環節,鼓手根據現場氣氛即興發揮,如某次廟會演出突降暴雨,鼓隊臨時創作《雨中戰鼓》,以密集鼓點模擬雨打鎧甲之聲,贏得滿堂喝彩。
這種“程式為骨、即興為肉”的表演方式,使鼓樂既保持傳統核心,又充滿生命力。
3.
保護傳承的破圈實踐
為讓古老鼓樂煥發新生,東邱村采取多項創新舉措:
?
跨界融合:與河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合作,將鼓樂節奏譜寫成交響樂片段,在石家莊大劇院上演《鼓魂·燕趙風》音樂會;
?
體育賦能:開發“鼓樂健身操”,將擊鼓動作與廣場舞結合,中老年村民在鼓點中強身健體,相關視訊在抖音獲百萬點讚;
?
教育傳承:在東邱村小學開設“鼓樂社團”,孩子們用迷你戰鼓學習基本節奏,2023年社團作品《小鼓手大夢想》登上央視少兒春晚。
三、聲韻與敘事的文化共振
萬城民間故事與東邱村鼓樂雖形式迥異,卻共享著高邑縣的文化基因:
?
空間敘事:二者皆以村落為舞台,故事中的“槐樹”“古井”與鼓樂中的“曬穀場”“廟台”構成鄉土中國的精神地標;
?
集體創作:故事由村民口耳相傳,鼓樂經鼓手代代打磨,均體現“眾人拾柴”的民間智慧;
?
倫理教化:故事傳遞孝悌忠信,鼓樂彰顯團結協作,共同塑造著地方社會的價值體係。
這種同源性在當代實踐中產生奇妙互動:東邱村鼓樂為萬城故事創作了《劉秀渡河戰鼓》配樂,將傳說場景轉化為聲韻史詩;萬城故事則為鼓樂提供了新文字,如根據《黑虎報恩》改編的鼓樂劇《義犬傳奇》,在河北省非遺展演中獲獎。
當萬城的故事講述者在槐蔭下娓娓道來,當東邱村的鼓手在曬穀場上擂動戰鼓,高邑縣的非遺文化便完成了從記憶到現實的轉譯。前者以語言為針腳,將散落的民間記憶縫合成文化錦緞;後者以鼓點為刻刀,在時光的岩壁上鑿出永恒的聲紋。在這片被曆史與傳說浸潤的土地上,萬城民間故事與東邱村鼓樂猶如雙生花,一朵綻放著庶民的智慧,一朵激蕩著土地的魂魄,共同詮釋著何為“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它們的存在提醒我們:真正的文明傳承,不在於博物館的玻璃展櫃,而在於田間地頭的口耳相傳,在於槌起槌落間的血脈賁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