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 第519章 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非遺-紙紮、石塔燒餅製作、範莊龍牌會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519章 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非遺-紙紮、石塔燒餅製作、範莊龍牌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這片承載著千年曆史的土地,孕育了無數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趙縣紙紮、石塔燒餅製作技藝與範莊龍牌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趙縣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它們或以精巧的工藝展現匠人智慧,或以獨特的風味傳承飲食文化,或以盛大的儀式凝聚鄉情,共同譜寫了一曲趙縣文化的壯麗詩篇。

一、趙縣紙紮:指尖上的民俗畫卷

起源與傳承

趙縣紙紮是流傳於趙縣南南馮村一帶的民間藝術,已有600餘年曆史。其起源於唐代“打春牛”習俗,後逐漸演變為喪葬祭祀、節慶裝飾的重要形式。2011年,趙縣紙紮被列入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王傳琴以家族傳承的方式,延續著這一古老技藝的生命力。王傳琴自幼隨父學習紙紮,其作品融合剪紙、繪畫、雕塑等技藝,以竹篾為骨、彩紙為衣,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亭台樓閣與民間故事場景,被譽為“指尖上的民俗畫卷”。

藝術特色

趙縣紙紮以“精、巧、美”著稱。其製作需經拓麵模、做篾身、糊紙、噴繪、裝裱等十餘道工序,所用材料包括竹篾、紗絹、彩紙等。紙紮人物多取材於古典名著與民間傳說,如《西遊記》中的唐僧師徒、《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等,衣袂飄飄、神態各異,透著傳統文化的韻味。此外,紙紮還用於製作燈籠、風箏等日常用品,其造型或圓潤如月,或棱角分明,色彩鮮豔而不失雅緻,成為趙縣民間藝術的代表。

文化內涵

趙縣紙紮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其用途廣泛,既可用於祭祀祈福,表達對先人的追思,亦可作為節慶裝飾,增添喜慶氛圍。在趙縣,紙紮藝人的工作室常成為村民聚集的場所,老人們講述著紙紮背後的故事,孩童們模仿著藝人的動作,紙紮文化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如今,紙紮藝人通過短視訊平台展示技藝,將這一傳統藝術推向更廣闊的舞台,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生。

二、石塔燒餅製作:舌尖上的千年傳承

起源與傳承

石塔燒餅是趙縣特色美食,因產自趙州陀羅尼經幢(俗稱“石塔”)附近而得名。其曆史可追溯至清代,薛家燒餅鋪以“外酥裡嫩、香甜不膩”聞名鄉裡。相傳,薛家燒餅曾因神秘婦人偷食而引發傳說,更添其神秘色彩。如今,石塔燒餅製作技藝已成為趙縣非遺,傳承人通過改良配方、創新口味,讓這一傳統美食煥發新生。

製作技藝

石塔燒餅的製作講究“三翻六轉”。其工藝流程包括和麵、擀餅、擦瓤麵、加糖、包圓、再擀餅、入吊爐、點紅、翻三次、上兩次油等十餘道工序。傳統燒餅以驢油為酥,現多改用植物油,以適應現代飲食需求。燒餅入爐後,需適時翻麵、抹油,待兩麵烤至金黃方可出爐。成品燒餅層次分明,外皮酥脆,內瓤綿軟,甜鹹適口,令人回味無窮。

文化內涵

石塔燒餅是趙縣飲食文化的符號。其製作技藝凝聚著匠人的智慧與汗水,每一道工序都蘊含著對傳統的堅守。在趙縣,燒餅不僅是日常食品,更是待客佳品。遊客常慕名而來,排隊購買剛出爐的燒餅,感受其“一口掉渣、滿口留香”的獨特魅力。如今,石塔燒餅已成為趙縣文旅的“金字招牌”,帶動著當地經濟發展。

三、範莊龍牌會:東方狂歡節中的圖騰崇拜

起源與傳承

範莊龍牌會是趙縣範莊鎮特有的民間信仰活動,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舉行,祭祀“勾龍”神位。其曆史可追溯至遠古時期的龍崇拜,範莊村民自認為勾龍後裔,尊勾龍為祖先。龍牌會自1991年恢複大規模舉辦以來,已成為集祭祀、娛樂、商貿於一體的文化盛會,2006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儀式流程

龍牌會儀式分迎龍牌、祭龍牌和送龍牌三階段。二月初一清晨,村民搭神棚、掛神隻,迎龍牌隊伍抬著龍牌,在數十支花會隊伍的簇擁下徐行表演。中午,龍牌入神棚,全體參會者齊向龍牌施跪拜禮,各路花會則在廣場上表演戰鼓、舞獅、高蹺等節目,場麵熱鬨非凡。初二為主祭日,村民陸續到神棚祭拜。初四下午,龍牌被送回當值會頭家,至此祭龍儀式結束。

文化內涵

範莊龍牌會是圖騰崇拜的“活化石”。其祭祀儀式、花會表演、物資交流等活動,既是對祖先的追思,亦是對自然的敬畏。在龍牌會上,村民通過祭祀、表演、交易等活動,強化了地域認同與文化歸屬感。如今,龍牌會已成為趙縣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體驗這一東方“狂歡節”。

四、非遺三絕的文化共生

趙縣紙紮、石塔燒餅製作與範莊龍牌會,雖形式各異,卻共同承載著趙縣“天人合一、剛柔並濟”的文化基因:

?

生態智慧:紙紮以自然材料為載體,燒餅以五穀為原料,龍牌會以自然物象為信仰,三者均體現對自然的尊重。

?

社群認同:紙紮藝人的傳承、燒餅匠人的堅守、龍牌會的集體參與,均強化地域文化認同。

?

時代創新:紙紮藝人開設短視訊賬號,燒餅店推出真空包裝,龍牌會引入直播技術,證明非遺可與現代生活共生。

在趙縣“非遺
”戰略推動下,三項非遺正煥發新生:

?

產業融合:紙紮藝人開發文創產品(如紙紮燈籠),燒餅店開設研學課程,龍牌會舉辦非遺市集,帶動鄉村經濟。

?

數字傳播:抖音平台上,紙紮製作視訊播放量破百萬,燒餅製作直播吸引萬人觀看,龍牌會直播獲讚無數,非遺突破地域限製。

?

國際交流:2024年,趙縣非遺團隊赴東南亞展演,紙紮的精巧、燒餅的酥香、龍牌會的熱鬨,共同展現中華文化的多元魅力。

結語:非遺裡的山河歲月

當趙縣紙紮的彩紙在陽光下翻飛,當石塔燒餅的香氣在街巷中彌漫,當範莊龍牌會的鼓聲在夜空中回蕩,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一個民族對文化的堅守。這三種非遺如同三條文化血脈,在趙縣的土地上流淌千年,滋養著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未來,它們將繼續以“活態傳承”的方式,講述著趙縣的故事,傳遞著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讓這片古老的土地永遠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正如紙紮藝人的剪紙般細膩、燒餅匠人的火候般精準、龍牌會的鼓點般激昂,非遺的傳承亦需匠心獨運,方能在歲月長河中生生不息。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