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530章 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區非遺-韓通戰鼓、西仰陵手工造紙
河北省石家莊市裕華區非遺:韓通戰鼓與西仰陵手工造紙的文化傳承
在石家莊市裕華區的文化長河中,韓通戰鼓與西仰陵手工造紙猶如兩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它們不僅是裕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傑出代表,更是中華民族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生動見證。
一、韓通戰鼓:鼓聲激蕩的鄉土史詩
曆史淵源與藝術特色
韓通戰鼓源於明代,原名喬氏春鼓,是流傳於石家莊市高新區宋營鎮韓通村的一種民間文化藝術。其鼓點緊湊歡快、悠揚激越,似小河流水,又似萬馬奔騰,既有戰鼓催春之勢,也有歡慶豐收、歌舞昇平之意。韓通戰鼓的鼓譜由三部分構成:領鼓、跺鼓和收鼓。領鼓時,一人領鼓,眾鼓齊鳴,鼓點由低到高,一節比一節緊湊;跺鼓時,眾鼓齊鳴,全麵開花,是全套鼓譜的**;收鼓時,鼓點漸緩,餘音繞梁。在整套擊法中,鼓、鈸、鑼遙相呼應,此起彼伏,聲音激昂悅耳,展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傳承與發展
韓通戰鼓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韓通村曆屆領導班子的重視和支援。村裡安排有專人負責戰鼓的傳承工作,指定有專項資金扶持,並設有專用活動場地——韓通文化廣場,供隊員們練習使用。每年春節期間,村裡都會組織在文化廣場進行韓通戰鼓的表演,讓村民們感受到濃厚的節日氛圍和傳統文化的魅力。此外,韓通戰鼓還多次參加石家莊鼓王爭霸賽等各類大型文藝活動,並取得優異成績。2007年,韓通戰鼓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一步彰顯了其文化價值和藝術地位。
在傳承中,韓通戰鼓也不斷融入新的元素和形式。2019年,韓通戰鼓在原有表演的基礎上加入了新的表演形式——韓通花杆舞。花杆舞是流行於高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與戰鼓表演相結合,為現場觀眾帶來更豐富的視覺享受。這一創新不僅豐富了韓通戰鼓的表演形式,也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參與,為韓通戰鼓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西仰陵手工造紙:千年技藝的現代傳承
曆史背景與技藝特點
西仰陵手工造紙是裕華區另一項具有深厚曆史底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技藝曆史悠久,可追溯到古代。西仰陵手工造紙以當地優質的紅膠土為原料,經過取土和泥、捏塑泥胎、合模裝笛、敷彩等八道工序精心製作而成。這些工序看似簡單,實則每一步都蘊含著匠人的智慧和汗水。西仰陵手工造紙的紙張質地堅韌、吸水性強、不易變形,深受人們喜愛。
文化價值與當代挑戰
西仰陵手工造紙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現代工業化生產的衝擊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西仰陵手工造紙這一傳統技藝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傳統手工藝人老齡化嚴重,年輕人對這一技藝的興趣不高,導致傳承人斷層問題日益凸顯。同時,市場需求的變化也使得西仰陵手工造紙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保護與傳承措施
為了保護和傳承西仰陵手工造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裕華區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一方麵,加大對傳統手工藝人的扶持力度,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吸引更多年輕人投身到這一技藝的傳承中來。另一方麵,加強對西仰陵手工造紙技藝的宣傳和推廣,提高公眾對這一技藝的認知度和認同感。同時,鼓勵手工藝人創新產品形式和設計理念,開發符合現代審美和實用需求的文創產品,拓寬市場渠道,為西仰陵手工造紙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三、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裕華實踐
政策引導與資金支援
裕華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製定了一係列政策措施,為非遺專案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加大對非遺專案的資金投入力度,設立專項資金用於非遺專案的普查、篩選、申報和傳承工作。這些措施的實施為非遺專案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政策保障。
教育與培訓
裕華區注重非遺教育與培訓工作,將非遺專案納入中小學課程體係和職業教育體係之中。通過開設非遺課程、舉辦非遺講座和培訓班等形式,加強對青少年的非遺教育和傳承工作。同時,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非遺專案的研究與開發工作,為非遺專案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智力支援和技術保障。
文旅融合與產業開發
裕華區積極探索非遺與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將非遺專案與旅遊資源相結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品牌。通過舉辦非遺文化節、非遺市集等活動形式,吸引遊客前來參觀體驗非遺專案的魅力。同時,鼓勵企業參與非遺專案的產業開發工作,推動非遺專案與現代科技、現代設計等元素的融合創新,開發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非遺文創產品和文化旅遊產品。
韓通戰鼓與西仰陵手工造紙作為裕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傑出代表,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曆史記憶和文化內涵,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的發展中,裕華區將繼續加大對非遺專案的保護與傳承力度,推動非遺專案與現代社會的融合發展,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