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550章 河北省唐山市灤州市非遺-孤竹國手工釀造、範氏金銀針灸
河北省唐山市灤州市非遺:孤竹國手工釀造與範氏金銀針灸的文化密碼
在冀東大地的灤州市,孤竹國手工釀造技藝與範氏金銀針灸如同兩條蜿蜒的河流,承載著商周文明的餘韻與民間醫者的智慧。它們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地域文化認同的根基,詮釋著“以酒載道、以針通神”的中華文明精神。
一、孤竹國手工釀造:千年酒脈的商周遺韻
技藝溯源與曆史脈絡
孤竹國手工釀造技藝可追溯至商周時期,其發源地灤州(古孤竹國屬地)位於燕山南麓、灤河之畔,沃野千裡,適宜農耕。商代孤竹國已掌握粟、黍等穀物釀酒技術,甲骨文中“鬯”(chang)字即指以黑黍釀製的祭祀用酒。周初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傳說,側麵印證了孤竹國以穀物釀酒的傳統。至宋代,蒸餾技術傳入,孤竹釀酒工藝發展為現代白酒雛形,清乾隆年間《永平府誌》記載灤州“酒坊林立,酒香飄溢”,印證其繁榮。
工藝精髓與文化符號
孤竹國手工釀造技藝以“五齊六法”為核心,涵蓋選料、製曲、發酵、蒸餾、陳釀等環節。其選料嚴苛,必用灤河衝積平原的黏性紅高粱,澱粉含量高、單寧適中;製曲時采用“桃花春曲”,以清明前後桃花盛開時節的空氣濕度與溫度為最佳;發酵環節遵循“三伏踩曲、重陽下沙”的時令規律,利用陶缸與地窖的溫差調控微生物活性;蒸餾時采用“天鍋冷凝”技術,以錫製天鍋接取酒液,去頭掐尾,僅取中段精華。其代表產品“孤竹禦液”以“入口綿柔、落喉淨爽、回味悠長”著稱,酒液掛杯如淚痕,空杯留香三日不絕。
非遺活化與產業賦能
孤竹國手工釀造技藝於2020年被列入灤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灤州酒廠建立非遺工坊,複原明代地缸發酵池,邀請第七代傳承人張文禮駐場指導。其開發“孤竹文化”係列白酒,將伯夷叔齊傳說、灤河文化元素融入酒瓶設計,單瓶售價從百元至千元不等。2024年,灤州酒業與高校合作,運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解析酒體成分,發現其含有的萜烯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功效,為傳統工藝注入科技內涵。如今,孤竹釀酒帶動周邊農戶種植高粱萬畝,形成“種植-釀造-文旅”產業鏈,年產值突破5000萬元。
二、範氏金銀針灸:針尖上的醫道乾坤
技藝溯源與學派傳承
範氏金銀針灸源於清道光年間,創始人範德厚為灤州名醫,其父曾為清宮太醫院醫士。範氏針灸以“金針通絡、銀針散瘀”為特色,融合《黃帝內經》經絡理論與灤州民間草藥經驗,形成“辨經選穴、子午流注、金火淬針”三大絕技。第二代傳人範明遠將技藝傳於弟子王文軒,後者於1953年成立灤縣聯合診所,使範氏針灸走向大眾。2019年,範氏金銀針灸被列入灤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醫理精髓與臨床特色
範氏針灸以“金針瀉實、銀針補虛”為原則,金針含銅量高、導熱快,用於治療實證(如風濕痹痛);銀針含銀量高、質地柔,用於治療虛證(如氣血不足)。其獨創“子午流注時辰針法”,根據人體氣血執行規律,在特定時辰針刺特定穴位,如寅時(3-5點)針刺肺經太淵穴治療咳喘,療效倍增。範氏還善用“火針”,將銀針燒紅後快速刺入穴位,治療寒濕痹症,患者常感“針入痛消”。2023年,灤州市中醫院成立範氏針灸傳承工作室,整理出《範氏針灸醫案集》,收錄治療中風偏癱、麵癱等案例200餘例,有效率達92%。
文化價值與當代實踐
範氏金銀針灸不僅是醫術,更是文化符號。其傳承人範洪濤將針法與書法結合,創製“針書”藝術,以銀針在宣紙上刺出《黃帝內經》經文,被中國針灸博物館收藏。在灤州古城非遺展館,遊客可體驗“範氏針灸vr教學係統”,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學習“飛經走氣”手法。範氏還與高校合作,開展“針灸鎮痛機製”研究,發現金針刺激可促進內啡肽分泌,為傳統醫術提供科學依據。如今,範氏針灸在灤州及周邊地區擁有門診12家,年接診患者超10萬人次,成為冀東地區中醫文化名片。
三、非遺共生的灤州經驗
孤竹國手工釀造與範氏金銀針灸在灤州市形成獨特的文化共生係統。前者以酒載道,通過釀酒技藝傳承商周禮樂文明;後者以針通神,通過針灸醫術弘揚中醫濟世精神。二者共同構建起“物質-精神-生命”的文化生態鏈。
在傳承與發展中,灤州市采取“活態傳承、跨界融合、科技賦能”的模式。政府通過政策扶持與資金投入,建立非遺傳承基地與展示館;傳承人通過技藝創新與跨界合作,開發文創產品與康養專案;社會通過教育普及與文化傳播,提升公眾對非遺的認知與認同。例如,灤州酒廠與範氏針灸合作推出“藥酒養生”係列,將針灸穴點陣圖與酒瓶設計結合,既傳播醫道文化,又拓展酒品市場。
在灤州,非遺不再是博物館的展品,而是流淌在生活裡的文化基因。當孤竹美酒在陶缸中醞釀,當金銀針尖在經絡間遊走,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一座城市對文明根脈的深情守護。這種守護,讓灤州非遺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成為中華文明寶庫中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