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584章 河北省邯鄲市涉縣非遺-柿子、黑棗酒釀造技藝、平調落子
河北省邯鄲市涉縣非遺:柿子、黑棗酒釀造技藝與平調落子的文化傳承
在太行山東麓的涉縣,山川與人文交織出一幅幅生動的非遺畫卷。
柿子、黑棗酒的醇香與平調落子的唱腔,共同構成了涉縣獨特的文化基因。
這些非遺專案不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涉縣人民與自然對話、與生活共舞的智慧結晶。
一、柿子、黑棗酒釀造技藝:果香與酒韻的千年對話
涉縣三珍的釀造密碼
涉縣素有“中國黑棗之鄉”“中國柿子之鄉”的美譽,柿子與黑棗的種植曆史可追溯至千年之前。
涉縣柿子皮薄肉厚、汁多味甜,黑棗則果肉鬆軟、沙甜可口,二者均為釀造果酒的天然佳品。
涉縣柿子、黑棗酒釀造技藝依托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形成了“古法釀造、天然發酵”的核心工藝。
以柿子酒為例,需將柿子粉碎後加入穀糠,攪拌均勻後蒸料,再加入自製小麥曲發酵,最後經蒸餾、窖藏等工序製成。
其酒色金黃透亮,果香濃鬱,入口甘甜柔和,具有開胃消食、生津健脾的功效。
黑棗酒則以黑棗為原料,經脫澀、榨汁、發酵、陳釀等工序製成,口感醇厚典雅,兼具補腎養胃之效。
古法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涉縣柿子、黑棗酒釀造技藝的傳承人韓火太,是古法釀造技藝的第五代傳人。
其家族自1880年起便以釀酒為生,至今已傳承百餘年。
然而,隨著現代液態法釀酒技術的興起,傳統古法釀造技藝一度麵臨失傳風險。
韓火太懷著對技藝的熱愛與責任感,重拾祖業,將古法釀造技藝與現代消費者需求結合,推出清爽淡雅、入口綿柔的柿子酒,滿足市場對健康、自然酒品的需求。
此外,涉縣君遷酒莊通過承包山地、種植黑棗樹,打造“從枝頭到舌尖”的產業鏈,將黑棗酒釀造技藝與鄉村振興結合,推出黑棗乾白酒、黑棗複合酒、黑棗桃紅酒等係列產品,使黑棗酒成為帶動村民增收的“黃金果”。
非遺技藝的產業化探索
涉縣柿子、黑棗酒釀造技藝的產業化發展,不僅為傳統技藝注入了新活力,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路徑。
君遷酒莊通過建設天然山體酒窖,恒溫恒濕的環境使果酒口感更加柔順醇和。
同時,酒莊將荒蕪的山地變為綠色種植觀賞采摘區,既為黑棗酒釀造提供了優質原料,又優化了生態環境。此外,涉縣還通過舉辦非遺展演、開發果酒主題旅遊等方式,推動柿子、黑棗酒釀造技藝的傳播與推廣,使這一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二、平調落子:太行山間的戲曲活化石
平調落子的曆史淵源與藝術特色
平調落子是涉縣獨有的地方劇種,產生於明末清初,由平調與落子兩種戲曲形式融合而成。
平調由豫北一帶流傳的梆子戲演變而來,落子則由涉縣民間流行的“花唱”發展而來。平調落子曲腔悠揚、旋律流暢,板式豐富,包括慢板、二八板、散板、流水板等。
其角色行當齊全,有紅生、小生、老生、青衣、小旦、大臉等,合稱“四梁八柱”。
平調的武打自成一格,粗獷豪放,帶有剽悍的民間武術氣概;落子則以唱腔優美、表演細膩著稱。
平調落子的唸白以涉縣方言為基礎,風格淳樸自然,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深受當地群眾喜愛。
2.
非遺傳承人的堅守與創新
涉縣平調落子的傳承人李巨平、馬建國、王曉豔等,均為平調落子藝術的傑出代表。
李巨平從事戲劇藝術五十餘年,塑造了《紅嫂》中的彭排長、《杜鵑山》中的杜小山等經典角色,為劇團培養學員20餘名。
馬建國18歲登台演出,拜老藝術家王雲河為師,台風穩健、扮相俊秀,代表劇目包括《訪河間》《徐策跑城》等。
王曉豔出生於“梨園世家”,12歲跟隨父親學習戲曲表演,主攻須生、小生,其塑造的“鐘馗”形象酣暢遒勁、響遏行雲,動作瀟灑大方、靈活流暢。
在傳承人的努力下,平調落子不斷創新,推出《借娃娃》《風雪荒源》《山娃》等現代戲,並拍攝四集戲曲連續劇《彩雲》,榮獲河北省第九屆“五個一工程獎”。
3.
平調落子的文化價值與當代傳承
平調落子不僅是涉縣的文化符號,更是太行山地區戲曲藝術的活化石。
其唱腔中蘊含著涉縣人民的情感與記憶,表演中展現著太行山區的民俗與風情。
然而,隨著現代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平調落子的觀眾群體逐漸縮小,傳承麵臨挑戰。
為應對這一困境,涉縣通過“戲曲進校園”“非遺展演”等方式,推動平調落子的傳承與普及。
同時,涉縣平調落子劇團還通過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台,發布經典劇目片段,吸引年輕觀眾關注。
未來,涉縣可通過開發平調落子主題文創產品、打造戲曲主題旅遊線路等方式,進一步擴大平調落子的影響力,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結語:非遺傳承中的涉縣智慧
柿子、黑棗酒釀造技藝與平調落子,共同構成了涉縣非遺的多元圖景。它們不僅是曆史的遺存,更是涉縣人民“與自然共生、與生活共舞”的智慧結晶。通過“技藝活化
產業賦能
文化浸潤”的三維路徑,涉縣讓非遺從博物館走向生活場,從記憶符號變為經濟動能,為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提供了鮮活樣本。未來,隨著“太行山非遺文化帶”的規劃建設,這些文化瑰寶必將以更開放的姿態,講述涉縣故事,傳遞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