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 第622章 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非遺-撣子鼓、漢牡丹傳說、火神會、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622章 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非遺-撣子鼓、漢牡丹傳說、火神會、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非遺:撣子鼓、漢牡丹傳說與火神會的文化密碼

在河北省邢台市柏鄉縣,三朵非遺奇葩——撣子鼓、漢牡丹傳說與火神會,以獨特的藝術形態與深厚的曆史積澱,共同構築起冀南大地的精神圖譜。它們或以激昂的鼓點傳遞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或以浪漫的傳說寄托對忠貞愛情的嚮往,或以莊重的儀式祈求風調雨順,成為柏鄉文化最具辨識度的符號。

一、撣子鼓:千年鼓樂中的勞動讚歌

曆史溯源:從戰鼓到慶典的千年演變

撣子鼓,彆名招子鼓,起源於唐代初期,其前身為鼓舞士氣的戰鼓。

據傳,明代李自成兵敗後,一名士兵流落至柏鄉,將擊鼓技藝傳入民間,逐漸演變為秋後慶豐收、賀喜事、過年過節的民間表演形式。

至明清時期,撣子鼓已形成完整表演體係,成為冀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之一。

2009年,撣子鼓被列入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第六代傳承人張雲科曾呼籲加強保護,防止技藝斷層。

藝術特色:鼓點與陣形的雙重敘事

撣子鼓的表演以陣容恢弘、形式獨特著稱:

道具與象征:表演者身負雞毛撣子擊鼓,象征勞動人民的勤勞品質;中間大鼓與周圍小鼓的組合,隱喻“太陽滋養萬物”。

表演陣容:總領大鼓手1人固定不變,鑼手2人固定不變,陣容大小由小鼓手和鐃手的數量決定(鼓手、鐃手必須成雙成對)。表演時,20餘名身著綵衣的鼓手背插雞毛招子,通過鼓、鐃、鑼的節奏配合完成陣形變換。

鼓點與章法:共有五大章、二十五小節,包括《引子》《老鼠刻牙》《上下橋》《雞上架》《點鼓》等。近年來,當地在傳統鼓點基礎上創新出《鯉魚跳龍門》《二龍出水》等新打法,強化舞台表現力。

現代傳承:創新與保護的平衡

麵對現代文化衝擊,撣子鼓通過“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羣”專案擴大影響力,同時與文創企業合作開發鼓點音樂盒等衍生品。2024年,柏鄉縣創作的新打法在邢台市民間鼓樂大賽中獲獎,展現了傳統藝術與現代審美的融合。

二、漢牡丹傳說:忠貞愛情的浪漫史詩

傳說起源:牡丹仙子的忠貞之戀

漢牡丹傳說源於柏鄉縣北郝村的漢代牡丹,其核心故事為:牡丹、芍藥是天界主管花界的仙子,為追求純潔愛情,不畏天條下凡化為花卉。西漢末年,劉秀被王莽追殺時躲入牡丹叢中避禍,後感恩題詩“唯有牡丹花數株,忠心不改向君王”,漢牡丹之名由此而來。該傳說以“成花成對”的美好意象,抒發了人們對忠貞愛情的嚮往。

文化價值:自然與人文的雙重見證

漢牡丹不僅是傳說載體,更是活態的曆史文物:

植物特性:漢牡丹被譽為“世界牡丹活化石”,具有“同株異花”“異地不活”的特性,單朵花複瓣達215瓣,花瓣落地不枯,花開時香飄數裡。

曆史見證:1937年侵華日軍兩次移植均致其枯萎,1949年後複生,民間視為“民族氣節”的象征;1976年漢牡丹開白花,恰逢三位開國領袖逝世,被賦予“花開知國事”的靈性。

文化景觀:漢牡丹園現存漢至明清碑碣百餘塊,包括元代楊載、趙孟頫聯臂的“賈母貞節碑”,以及費孝通、王峰山等名人的題詩碑刻,形成獨特的牡丹文化景觀。

當代活化:傳說與產業的共生

柏鄉縣依托漢牡丹發展旅遊文化產業,打造“中國牡丹文化之鄉”:

文化節慶: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舉辦漢牡丹文化節,吸引遊客超50萬人次。

文創開發:推出牡丹主題食品、工藝品,結合ar技術開發“牡丹傳說”互動遊戲,讓傳說以數字形式傳承。

三、火神會:民間信仰中的和諧密碼

起源與儀式:從火種儲存到全民祈福

火神會起源於明末清初,柏鄉縣小裡鋪村村民為儲存火種建立火神廟,逐漸形成祭祀火神的民俗活動。其核心儀式包括:

組織架構:會首稱“主事”,由會員輪流擔任,專管供奉火神;理事3-5名,由固定會員或威信較高者擔任。

祭祀流程:正月初八將火神請至村東綵棚,上午上香佈施,下午民俗表演,晚上煙火表演後“號佛”,最後將火神送至主事家中供奉。

特色供品:會員需吃素食,祭祀供品“七道供”包括炸小果、炸裡表果子等,製作技藝已流傳數百年。

社會功能:信仰與社羣的紐帶

火神會不僅是宗教儀式,更是社羣凝聚的載體:

規模與影響:信眾涉及外縣、外市、外省,每年正月初八,無論遠近,信眾都會趕回參加,場麵壯觀。

文化價值:保留了鮮活的民間俗神信仰資料,啟人向善、和諧共處,被列入邢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危機:素食製作技藝麵臨斷層,68歲的師傅董紀醜尚未找到傳承人,亟需保護。

現代轉型: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火神會通過“非遺
旅遊”模式實現活化:

廟會經濟:結合邢台火神廟會,開發“非遺跨關”活動,吸引數十萬遊客參與。

社羣參與:村民自發組織“茶棚”提供免費茶水食宿,傳承“急公後私”的陶唐遺風。

數字記錄:用3d掃描技術儲存火神廟建築結構,建立非遺資料庫供後人研究。

四、非遺保護的三重維度

政策扶持:從名錄認定到資金支援

柏鄉縣政府出台《非遺保護條例》,設立專項資金,對省級非遺傳承人每年補貼2萬元。同時,將撣子鼓、漢牡丹傳說、火神會納入重點保護名錄,通過“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羣”專案擴大影響力。

產業賦能:從文化資源到經濟引擎

撣子鼓:與文創企業合作,開發鼓點音樂盒、招子鼓模型等衍生品,單件產品年銷售額達20萬元。

漢牡丹傳說:結合牡丹園開發旅遊線路,2023年接待遊客超50萬人次,帶動餐飲、住宿消費1.2億元。

火神會:通過廟會經濟推廣素食文化,結合短視訊平台展示祭祀儀式,單條視訊最高播放量超50萬次。

社羣參與:從政府主導到草根力量

撣子鼓協會、火神會會員、漢牡丹園誌願者等草根力量成為非遺傳承的主力。他們通過口傳身授、資金籌集、道具修複等方式,確保非遺在民間紮根。例如,火神會會員自發籌資修複綵棚,撣子鼓傳承人張雲科在抖音直播教學,吸引年輕觀眾。

結語

柏鄉縣的撣子鼓、漢牡丹傳說與火神會,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生動注腳。它們或以鼓點傳遞勞動智慧,或以傳說寄托情感理想,或以儀式凝聚社羣力量,共同詮釋了“非遺保護不是複製過去,而是啟用未來”的深刻內涵。在現代化程序中,這些非遺通過創新轉化,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根”與“魂”,又煥發出適應時代的“新”與“活”,成為連線曆史與未來的文化橋梁。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