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641章 保定市容城縣非遺-容城八景、北張村(西牛營村)南樂會
保定市容城縣非遺:容城八景與北張村(西牛營村)南樂會
保定市容城縣,這片承載著深厚曆史與文化底蘊的土地,孕育了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容城八景與北張村(西牛營村)南樂會作為容城文化的瑰寶,不僅展現了容城獨特的自然景觀與人文風情,更傳承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與文化。
容城八景:曆史與自然的交響樂章
容城八景,作為容城縣的一大文化亮點,承載著容城地區的曆史記憶與自然美景。據《容城縣誌》記載,容城八景包括“古城春意”“易水秋聲”“玉井甘泉”“白溝曉渡”“賢塚洄瀾”“忠祠鬆雪”“古篆搖風”“白塔鴉鳴”。每一處景緻都蘊含著豐富的曆史故事與文化內涵,是容城人民對自然與曆史的深刻感悟。
“古城春意”位於容城縣城北的城子村以東,據傳為隋末唐初起義領袖竇建德所建。每逢春季,這裡草木暢茂,生機盎然,彷彿訴說著古城往昔的輝煌。“易水秋聲”則描繪了容城境內易水河秋天的景象,河水潺潺,秋風送爽,激發著人們對燕國勇士的悼念之情。“玉井甘泉”位於午方村,傳說金代世宗皇帝曾在此品嘗甘泉,賜名“甘泉”,成為容城的一大奇觀。
“白溝曉渡”展現了白溝作為水陸碼頭的繁忙景象,每日清晨,水運如織,商賈雲集,是容城經濟繁榮的見證。“賢塚洄瀾”則講述了先賢劉因之墓在洪水中的奇跡,河水衝決卻獨未衝毀劉因之墓,彰顯了先賢的威德。“忠祠鬆雪”是為祭祀先賢楊繼盛所建,每當風雪交加,鬆柏挺立,清翠亭秀,寄托著人們對忠臣的敬仰之情。
“古篆搖風”與“白塔鴉鳴”則分彆展現了容城的文化底蘊與神秘色彩。前者位於縣政府院內,古篆碑刻在微風中搖動,彷彿訴說著千年的曆史;後者則位於白塔村,塔已毀於文革時期,但傳說中拍手相擊鴉聲即應的神奇景象,仍讓人遐想連篇。
北張村南樂會:古樂新聲的傳承者
北張村南樂會,作為容城縣傳統音樂的代表,已有百餘年的曆史。據傳,光緒十五年(1889年),邢台南宮吹歌藝人王雲騰、王文雲兄弟遊曆至此,以高超的技藝折服村民,並留此傳授南樂吹歌,組織起北張村南樂會。這一傳統音樂團體,以笙、管子、雲鑼、嗩呐等樂器為主,演奏曲目文卓典雅、大悲大喜、各具特色,能演奏的傳統曲目有《小尺不段》《大清河》等幾十首。
北張村南樂會不僅在節慶、廟會、祭祀、喪禮等場閤中不可或缺,更成為村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樂師們義務排練和演出,將這份對音樂的熱愛與對家鄉的感情融入每一次演奏中。近年來,隨著雄安新區的設立,北張村南樂會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樂師們精神振奮,廣大群眾也更加瞭解和喜愛這種藝術形式。
為了傳承和發展南樂會,村裡乾部聯係本村學校,自2017年春節開始從小學生裡招募新學員。如今,南樂會已有60多人的龐大隊伍,其中不乏七八歲的小學生。他們利用節假日等業餘時間免費接受培訓,為南樂會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牛營村南樂會:古樂遺韻的延續者
與北張村南樂會相呼應的,還有西牛營村南樂會。作為容城縣傳統音樂的另一朵奇葩,西牛營村南樂會同樣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曆史記憶。雖然關於西牛營村南樂會的具體起源與傳承脈絡已難以考證,但其在容城地區的影響力卻不容忽視。
西牛營村南樂會的演奏風格與北張村南樂會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其獨特之處。樂師們同樣以高超的技藝與對音樂的熱愛,將南樂吹歌的魅力展現得淋漓儘致。在容城地區的各種文化活動中,西牛營村南樂會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為活動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保護與傳承:非遺文化的未來之路
麵對現代化程序的加速與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容城八景與北張村(西牛營村)南樂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顯得尤為重要。政府與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加大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力度,通過政策支援、資金投入、教育普及等方式,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同時,非遺文化的傳承也應注重創新與發展。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審美與需求,對非遺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例如,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記錄與傳播非遺文化,利用網際網路平台擴大非遺文化的影響力;可以通過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將非遺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生活,讓非遺文化更加貼近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