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649章 保定市安新縣非遺-冀中笙管樂(關城村、圈頭村音樂會)
保定市安新縣非遺:冀中笙管樂(關城村、圈頭村音樂會)的千年古韻與當代傳承
在保定市安新縣的白洋澱畔,冀中笙管樂如同一曲流淌千年的古韻,以關城村與圈頭村音樂會為代表,將北方民間音樂的厚重與靈動展現得淋漓儘致。這兩處音樂會不僅承載著冀中平原的民俗記憶,更以獨特的藝術形式成為國家級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範,在當代社會煥發出新的生機。
一、曆史淵源:從僧傳古樂到民間信仰的融合
關城村音樂會:省級非遺的活態傳承
關城村音樂會作為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曆史可追溯至明清時期。該音樂會以笙、管、笛、雲鑼等傳統樂器為核心,演奏曲目涵蓋《五聖佛》《迭落金錢》等40餘首古曲,曲調兼具低沉與高亢,風格古樸典雅。其傳承模式以“口傳心授”為主,工尺譜記譜法依賴樂師代際傳遞,雖麵臨人員老齡化問題,但通過家族傳承與社羣參與,仍保持著每年農曆四月十八藥王廟會、元宵節花會等民俗活動的演奏傳統。201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將其列入省級非遺名錄,標誌著其文化價值獲得官方認可。
圈頭村音樂會:國家級非遺的典範
圈頭村音樂會的曆史更為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的僧傳音樂。作為冀中笙管樂的代表,該音樂會以北方音樂體係為基礎,現存40首樂曲與一套打擊樂《坐禪譚》,按演奏時長分為小塌曲、小尖曲、小大麴、大麴四類。其獨特之處在於與藥王扁鵲及曆代名醫信仰的深度結合——圈頭村原屬任丘鄚州,是扁鵲故裡,音樂會每年農曆四月十九至二十一日舉行祭祀藥王儀式,通過笙管樂與神靈對話,形成“為神奏樂”的傳承理念。2008年,圈頭村音樂會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冀中平原音樂文化的活化石。
二、藝術特色:樂器、曲式與信仰的交織
樂器組合:傳統與地域的融合
關城村與圈頭村音樂會的樂器均以笙、管、笛、雲鑼為主,輔以鼓、鑔、鐃、鈸等打擊樂器。圈頭村音樂會的樂器統一為e調,形成獨特的音律體係;關城村則通過笙管合奏與雲鑼點綴,營造出層次分明的聽覺效果。兩處音樂會的“文場”(笙管樂)與“武場”(打擊樂)交替演奏,既保留了明清古曲的完整性,又融入了地方方言的“阿口音”,使曲調更具地域特色。
曲式分類:從短小精悍到宏大敘事
圈頭村音樂會的曲目分類尤為精細:小塌曲14首,短小低沉;小尖曲10首,曲調高昂;小大麴13首,時長6至12分鐘;大麴3首,演奏時間達20至40分鐘。所有樂曲按節拍分為散板、導板、節子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五種,形成“慢-快-慢”的敘事結構。關城村音樂會雖未明確分類,但其曲目同樣涵蓋祭祀、曆史故事與宮廷音樂,如《柳黃煙》《大走馬》等,通過曲調變化傳遞情感。
信仰核心:藥王崇拜與民俗文化的共生
兩處音樂會的核心均與藥王信仰緊密相關。圈頭村因原屬鄚州(扁鵲故裡),其祭祀儀式直接延續了明代藥王廟會的傳統;關城村雖無明確曆史記載,但通過參與周邊藥王廟活動,形成了類似的民俗生態。音樂會成員多為義務參與,經費依賴會員會費與民間捐贈,這種“無償服務”模式強化了社羣凝聚力,使音樂會成為地方文化認同的象征。
三、傳承挑戰:從口傳心授到數字化創新
傳統困境:工尺譜與人員斷層
工尺譜的口傳心授模式麵臨失傳風險。圈頭村音樂會現僅存少數樂師能完整背誦55首樂譜,年輕學員需花費兩年時間學習“阿口音”與曲調;關城村則因傳承人老齡化,部分古曲已難以複現。此外,音樂會成員多為中老年人,青年參與度不足,導致傳承鏈條脆弱。
創新突破:學術賦能與文旅融合
為破解困境,兩處音樂會探索了多元路徑:
學術支援:圈頭村於2007年成為中央音樂學院采風基地,通過錄音、錄影儲存40餘首古曲,並出版《河北省白洋澱圈頭村音樂會樂譜輯錄》;關城村則與河北大學合作,開展工尺譜翻譯與數字化建檔。
文旅融合:雄安新區設立後,音樂會成為區域文化振興的典型。圈頭村通過“音樂會
旅遊”模式,開發古樂體驗遊;關城村則結合白洋澱生態資源,打造“非遺
生態”文旅線路。
社羣參與:圈頭村打破“傳男不傳女”傳統,吸納女性樂師,如19歲的陳晨已能演奏30餘首曲目;關城村通過“會員製”擴大參與,全村800戶居民幾乎均為會員,形成全民傳承格局。
四、當代價值:從民俗符號到文化自信
冀中笙管樂(關城村、圈頭村音樂會)的當代價值體現在三方麵:
曆史層積:作為明清音樂的活態見證,其樂譜、樂器與演奏方式保留了北方民間音樂的原始形態,為研究中國音樂史提供珍貴資料。
族群認同:音樂會通過年度祭祀、廟會與慶典活動,強化了村民的文化歸屬感,成為維係社羣關係的紐帶。
創新啟示:在數字化與全球化背景下,音樂會通過學術研究、文旅開發與社會參與,探索出傳統非遺的現代轉型路徑,為其他非遺專案提供借鑒。
結語
當笙管樂的悠揚曲調在白洋澱畔回蕩,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樂器的共鳴,更是一個民族對文化根脈的深情守望。關城村與圈頭村音樂會以千年古韻為筆,以當代創新為墨,書寫著非遺傳承的生動篇章。在雄安新區建設的浪潮中,這兩處音樂會不僅是曆史的見證者,更是未來的開拓者——它們用音樂連線過去與現在,讓傳統在時代中永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