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 第656章 保定市易縣非遺-易水硯製作、擺字龍燈、拾幡古樂、舞鋼叉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656章 保定市易縣非遺-易水硯製作、擺字龍燈、拾幡古樂、舞鋼叉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保定市易縣非遺瑰寶:易水硯製作、擺字龍燈、拾幡古樂與舞鋼叉的文化密碼

在燕趙大地的曆史長河中,保定市易縣以“千年古縣”的美譽聞名遐邇,更以易水硯製作、擺字龍燈、拾幡古樂、舞鋼叉四大非遺專案為核心,構建起一座跨越千年的文化豐碑。這些非遺專案不僅承載著易縣人民的智慧與信仰,更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注腳。

一、易水硯製作:刻在石頭上的文明史詩

曆史脈絡與技藝傳承

易水硯製作技藝可追溯至唐代,據《易州誌》記載,唐代詩人李白曾以“紫毫飛白硯,青玉刻龍紋”讚譽易水硯。其石料取自太行山區西峪山的紫灰色水成岩,俗稱“紫翠石”“玉黛石”,石麵光澤如玉,質剛而柔,是製硯的最佳材料。清代,易水硯成為宮廷禦用文房四寶,乾隆皇帝曾親題“易水古硯”四字,使其聲名遠播。

工藝特征與藝術成就

易水硯製作需經過選料、製坯、設計、雕刻、打磨、上蠟、亮光七道工序。製硯師依石料形體因材施藝,運用平雕、浮雕、透雕等技法,雕出“二龍戲珠”“九龍戲鳳”“金龜獻壽”等傳統圖案,刀法精細,形態逼真。例如,“八馬俊圖”硯以八匹駿馬奔騰之姿展現動態美,而“十二生肖”硯則通過生肖造型傳遞吉祥寓意。易水硯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因造型古樸、典雅大方成為收藏界的珍品。

當代發展與產業創新

如今,易水硯產業已形成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完整鏈條,擁有國家級傳承人鄒洪利等代表人物。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通過數字化技術提升雕刻精度,同時開發出茶台、擺件等文創產品,年產值超億元。2019年,易水硯製作技藝保護單位資格的獲得,標誌著這一古老技藝在現代化轉型中煥發新生。

二、擺字龍燈:旋轉中的吉祥密碼

曆史淵源與儀式流程

擺字龍燈流傳於易縣西陵鎮忠義村,據傳起源於清代乾隆年間,由承德避暑山莊的宮廷舞龍隊傳入。其龍體分十三節,每節內建三環套月式蠟燭簽,舞動時燭火不滅,形成“火龍”奇觀。表演時,14名舞者通過龍體擺出“天下太平”“安居樂業”等吉祥詞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祈願。

技藝特征與文化象征

擺字龍燈的獨特之處在於“龍尾定字”。每擺好一字,龍尾需繞場一週完成最後一筆,這種設計既增添了表演的趣味性,又暗含“首尾相承”的哲學思想。其隊形變化豐富,如“龍擺尾”象征靈活應變,“天臥魚”寓意風調雨順。慈禧太後曾賞賜龍衣兩套、紅蠟燭三箱,使其成為清代宮廷與民間文化交流的見證。

當代傳承與保護挑戰

目前,擺字龍燈傳承人年事已高,年輕一代參與度不足。為破解這一難題,易縣通過“非遺進校園”活動培養青少年興趣,同時利用短視訊平台記錄表演過程,擴大傳播範圍。2023年,擺字龍燈在清西陵景區常態化演出,吸引遊客超50萬人次,成為文旅融合的典範。

三、拾幡古樂:宮廷音樂與民間藝術的交融

曆史脈絡與樂器構成

拾幡古樂源於清代乾隆年間,由宮廷樂師顧善堂傳入易縣東韓村。其樂隊規模龐大,含儀仗隊及文、武樂隊,成員身著滿族服飾,演奏笛子、火不思、軋琴等108件傳統樂器。文曲25首、武曲10餘首的曲目中,《春來》《夏來》等套曲以工尺譜傳承,音律古樸優雅,兼具江南絲竹的婉轉與北方音樂的豪邁。

表演形式與社會功能

拾幡古樂分“行樂”(行進演奏)與“坐樂”(固定演奏)兩種形式,曆史上專用於節慶、廟會及官方活動。例如,清代東韓村村民在農曆三月十五後山廟會時,會演奏《萬年歡》等曲目祈福。其傳承以口傳心授為主,九代傳人延續至今,2019年易縣文化館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保護單位。

當代創新與文化傳播

近年來,拾幡古樂通過與旅遊景區合作實現“活態傳承”。在清西陵、狼牙山等景點,樂隊定期演出,讓遊客感受宮廷音樂的魅力。同時,樂隊成員開發出“古樂
茶藝”體驗專案,年接待遊客超10萬人次,推動非遺從“保護”走向“利用”。

四、舞鋼叉:力量與美學的完美結合

曆史淵源與表演特征

舞鋼叉(俗稱“響鈴叉”)雖非易縣原生非遺,但其在易縣東柳泉村的傳承獨具特色。表演時,20名舞者身著傳統服飾,手持綴有鐵環的鋼叉,通過“滾背”“飛叉”等動作,使鋼叉在身體各部位靈活轉動,配合鐵環聲響形成“靈蛇纏身”的視覺效果。其曆史可追溯至明代,最初為羅漢隊表演專案,後發展為獨立舞種。

技藝傳承與文化價值

東柳泉村鋼叉會以“火叉”技藝聞名,表演時鋼叉頭部的鐵片摩擦生火,形成“火龍”奇觀。這一技藝不僅展現了舞者的力量與技巧,更蘊含“驅邪避災”的民俗信仰。2023年,鋼叉舞在易縣“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演中吸引數千觀眾,成為當地文旅融合的重要支撐。

當代保護與發展路徑

為破解傳承困境,東柳泉村通過“師帶徒”模式培養年輕舞者,同時將鋼叉舞納入學校體育課內容。2024年,村裡建成非遺傳承基地,開發出鋼叉模型、表演服飾等文創產品,年銷售額超50萬元,實現“非遺
產業”的雙贏。

五、非遺活化的易縣路徑

易縣通過“生產性保護”“教育傳承”“創新發展”三大策略,推動非遺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易水硯產業園區以規模化發展模式實現傳統技藝的市場化轉型;擺字龍燈通過數字化手段讓古老儀式觸達年輕群體;拾幡古樂以“古樂
旅遊”模式拓展文化空間;舞鋼叉則通過“非遺進校園”活動培養後備力量。這些實踐不僅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易縣經驗,更彰顯了中華文明“守正創新”的強大生命力。

從易水硯的刻刀到擺字龍燈的燭火,從拾幡古樂的笙簫到舞鋼叉的鐵環,易縣非遺以多元形態訴說著同一主題:文化傳承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在時代語境中的創造性轉化。當易水河畔的匠人繼續雕琢新的硯台,當忠義村的龍燈再次點亮夜空,當東韓村的古樂再次奏響,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曆史的延續,更是一個民族對文化根脈的深情守望。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