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663章 保定市高陽縣非遺-於堤戰鼓、太清拳、莘橋武社火、崑曲
保定市高陽縣非遺四重奏:戰鼓、拳術、社火與崑曲的文化交響
在保定市高陽縣這片承載著千年曆史的土地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璀璨星辰般交織成獨特的文化圖譜。其中,於堤戰鼓的激昂、太清拳的剛柔、莘橋武社火的狂歡與高陽崑曲的雅韻,共同譜寫著高陽文化基因中“武”與“文”的雙重變奏。
一、於堤戰鼓:金戈鐵馬的鼓點傳承
曆史溯源:從催陣鼓到非遺瑰寶
於堤戰鼓的曆史可追溯至南宋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傳奇,其“催陣鼓”之名由此而來。作為高陽縣縣級非遺專案,戰鼓以“密”為特色,鼓點如驟雨,鐃音似驚雷,瞬間營造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氛圍。其經典鼓套《鳳凰三點頭》《吵子》等,至今仍完整保留著宋代軍鼓的韻律基因。
技藝密碼:鼓與鐃的交響詩
戰鼓表演融合鼓、鐃、鑼三大樂器,形成多聲部立體聲場。鼓手以“手腕發力、掌心空握”的技法敲擊,鐃手則通過“拋鐃-接鐃-擊鐃”的連貫動作增強節奏張力。表演中,鼓點由緩至急,模擬“點兵聚將-衝鋒陷陣-兩軍對壘-凱旋而歸”的戰爭場景,鐃音如萬馬奔騰,激發觀眾血脈中的尚武精神。
當代傳承:少年戰鼓隊的崛起
2025年6月,於堤戰鼓少年隊在於堤小學成立,標誌著這項古老技藝的年輕化轉型。傳承人韓濟良采用“一對一”教學模式,從鼓槌握持到節奏控製,手把手培養少年鼓手。14歲的蔣耀雷已掌握4套鼓點,成為少年隊核心成員。村委會編印鼓譜、購置樂器,每年元宵節組織戰鼓表演,形成“老中青少”四代傳承體係,村內200餘名村民掌握戰鼓技藝。
二、太清拳:形意相生的武學密碼
曆史脈絡:從道家秘術到非遺絕技
太清拳源於清代道家武學,以“以柔克剛、以靜製動”為核心理念,2023年入選保定市第七批市級非遺名錄。其傳承譜係可追溯至清末武師常氏,曆經五代傳承,形成“三盤九節”的獨特體係,涵蓋拳術、器械、對練三大類彆。
技法特色:陰陽相濟的武學哲學
太清拳講究“身法如龍、步法如貓”,動作舒展中暗藏殺機。其代表套路“太清十二式”融合太極的纏絲勁與形意的崩炸勁,例如“白鶴亮翅”以腰胯轉動化解攻勢,“青龍出水”則通過肩肘發力突襲要害。器械對練中,“陰把春秋槍”以反手握槍為特色,槍法如毒蛇吐信,令人防不勝防。
活態傳承:校園裡的武學課堂
高陽縣邊家務村傳承人彭占山自2000年起設立青少年武術培訓基地,累計培養學員超2000人。2023年,全縣開展“武術進校園”活動,將太清拳納入5000餘名學生的體育課內容。通過“基本功-套路-對練”的分級教學,學生們在“弓步衝拳”“馬步推掌”中領悟武學精髓,實現非遺技藝的現代轉化。
三、莘橋武社火:百年狂歡的民俗史詩
曆史淵源:從農耕儀式到文化盛宴
莘橋武社火始於清末,是華北地區民間社火的重要遺存。每年元宵節,該村以“一聲鑼響祭兵器,二聲鑼響拜師傅,三聲鑼響擂戰鼓”的儀式拉開表演序幕。社火融合拳術、器械、對打三大板塊,形成“單練顯功、對打驚心、群演震魂”的視覺奇觀。
表演特色:刀光劍影中的藝術美學
社火表演中,6歲孩童的“五步拳”與成年人的“三節棍”同台競技,大刀翻飛如銀龍,長槍突刺似閃電。最叫絕的“武術串子”對打,要求表演者默契配合,例如“雙刀破槍”需攻方槍法淩厲、守方刀法密不透風,兵器碰撞聲與觀眾喝彩聲交織成狂歡樂章。該村支部書記常樂介紹,社火現存拳術器械近百種,會武術者達300餘人。
傳承創新:寒暑假的武學傳承
為延續社火傳統,莘橋村每年寒暑假開設免費武術班,由第8代傳人常樂親自授課。6歲的郭召棟在2024年元宵節首秀“五步拳”,一招一式有模有樣。該村通過“老帶新”模式,確保社火技藝代代相傳,其“武術鬨元宵”習俗已延續百年,成為高陽文化的重要符號。
四、高陽崑曲:北昆搖籃的雅樂遺韻
曆史地位:從宮廷禦用到世界非遺
高陽崑曲發源於明萬曆年間,清初與弋陽腔融合形成“昆弋腔”,成為北方崑曲的重要源頭。1917年榮慶社進京演出引發轟動,1928年韓世昌率團赴日演出《遊園驚夢》,開創中外戲曲交流先河。2001年崑曲被聯合國列為人類非遺,高陽河西村作為發源地,現存義務教學點及村小學傳承基地。
藝術特色:粗獷豪放中的細膩表達
高陽崑曲突破南方崑曲的婉約風格,融入河西調、高腔等元素,形成“武戲見長、唱唸北方化”的特色。其代表劇目《林衝夜奔》以“山膀”“雲手”等動作展現英雄氣概,《單刀會》則通過“快板轉散板”的唱腔設計,凸顯關羽的豪邁。侯玉山等大師將“靠旗戲”“把子功”推向極致,使高陽崑曲成為北昆武戲的標杆。
當代保護:培訓基地的活態傳承
20世紀50年代,以河西村戲班為核心成立北方崑曲劇院,韓世昌任首任院長。2001年後,當地與劇院共建培訓基地,通過“義務教學
村小學傳承點”模式,培養新一代崑曲人才。河西村子弟會至今保留《牡丹亭》《長生殿》等經典劇目,老藝人義務教唱,形成“連狗叫都帶崑曲味”的文化奇觀。
五、非遺四重奏的文化啟示
高陽的戰鼓、拳術、社火與崑曲,共同構建了“武以強魂、文以養性”的文化生態。於堤戰鼓的激昂與太清拳的剛柔,展現了高陽人尚武不屈的精神;莘橋社火的狂歡與高陽崑曲的雅韻,則詮釋了農耕文明對生命力的禮讚。這種“動靜相宜、雅俗共賞”的非遺格局,不僅豐富了高陽的文化底蘊,更為傳統技藝的現代傳承提供了“生活化、年輕化、社羣化”的典範——當戰鼓聲震徹校園,當拳腳影掠過廣場,當社火光點亮夜空,當崑曲調縈繞村巷,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一個民族對文化根脈的永恒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