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 第689章 張家口市陽原縣非遺-晉劇、曲長城木偶戲、獨龍杠夫妻摔跤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689章 張家口市陽原縣非遺-晉劇、曲長城木偶戲、獨龍杠夫妻摔跤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陽原非遺:晉劇、曲長城木偶戲與獨龍杠夫妻摔跤的文化交響

在張家口市陽原縣這片曆史悠久的土地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地域文化的長河中。晉劇、曲長城木偶戲與獨龍杠夫妻摔跤,三項非遺專案各具特色,又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了陽原縣獨特的文化景觀。

一、陽原晉劇:梆子聲裡的曆史回響

曆史溯源與藝術融合

陽原晉劇,作為晉劇在河北陽原的地方分支,亦稱中路梆子,其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彼時,晉中梆子傳入陽原,與當地陽歌、二人台等民俗藝術深度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道白通俗詼諧,唱腔高亢激昂,既保留了晉劇的婉轉流暢,又融入了陽原本土的熱烈與質樸。八代藝人曆經130餘年改良,將陽原晉劇打造成兼具藝術魅力與地域特色的文化符號。

劇目創新與時代共鳴

陽原晉劇的劇目庫中,既有《打金枝》《十五貫》等傳統經典,也有《毛毛匠》《泥河灣》等現代原創劇目。其中,《毛毛匠》以清朝末年陽原皮毛匠跨國追債為原型,通過跌宕起伏的劇情展現陽原人的堅韌與智慧,該劇在省級戲劇節獲獎後,更通過跨省展演擴大影響,成為陽原晉劇“走出去”的代表作。而《泥河灣》則以陽原泥河灣遺址為背景,用梆子腔演繹東方人類故鄉的文明史詩,在第七屆河北省戲劇節上斬獲十五個單項獎,彰顯了非遺與地域文化的深度結合。

傳承困境與創新突圍

20世紀80年代起,陽原晉劇麵臨業餘劇團銳減、觀眾流失的困境。為破局重生,陽原縣青年晉劇院采取“傳統為體、現代為用”的策略:一方麵複排《楊門女將》《白蛇傳》等36部傳統劇目,守住文化根脈;另一方麵推出《老戲台》《冬奧情緣》等13部原創劇目,回應時代命題。同時,通過“線下劇場
雲端舞台”模式,每年送戲下鄉400餘場,並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台開展線上展演,累計觀眾達數十萬人次,讓陽原晉劇從河北平原邁向全國舞台。

二、曲長城木偶戲:竹布戲台上的百年傳奇

起源傳說與曆史演變

曲長城木偶戲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由一司姓藝人從北京等地學成後傳入曲長城村。最初以京劇曲譜為基,後經三代傳承人司保山改良為晉劇曲譜,形成完整的表演體係。清代至民國時期,木偶戲班活躍於晉冀蒙交界地帶,1959年更在蔚縣戲曲會演中獲二等獎,成為區域文化交流的紐帶。

表演特征與藝術價值

木偶戲采用1米x0.6米的竹布戲台,藝人隱於幕後,通過三根竹竿操控木偶頭部與雙手,同步演唱或口哨吹奏。其藝術價值體現在多方麵:戲台搭建融合竹編與白布工藝;木偶製作采用紙漿脫模頭部與木製身架;音樂體係吸收晉劇唱腔與本地“爬山調”;表演技藝涵蓋翎子功、帽翅功等傳統戲曲元素。現存《桑園會全傳》《王三姐挑菜》等30餘部劇目,生旦淨末醜行當齊全,被譽為“活態的戲曲博物館”。

傳承現狀與保護措施

2007年,曲長城木偶戲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九代傳承人龔學軍通過修複古道具、帶徒授藝等方式維係傳承。他自籌資金修複200年曆史的木偶,培養徒弟張建華等新生代藝人,並采取“農閒演出
義務表演”模式,每年正月十五組織《打金枝》等劇目演出,單場觀眾超500人次。當地政府建立專題民俗展室收藏清代至民國時期道具,年均培養學徒3-5名,通過非遺進校園、社羣教學等活動,讓木偶戲煥發新生。

三、獨龍杠與夫妻摔跤:民俗表演中的生活哲學

(一)獨龍杠:祈福天官的空中舞步

獨龍杠是陽原縣獨有的非遺民俗活動,表演時,扮作賜福天官的小孩兒坐在鋼管製作的長龍龍脊上,由後方壯漢操控槓桿,使龍脊忽高忽低、時左時右。這一表演最初用於祭祀,後發展為社火活動,每逢佳節便以“龍舞四方”的造型祈求平安祥和。其粗獷豪放的風格,與威風鑼鼓、車車會等節目共同構成陽原人歡慶豐收的視覺盛宴。

(二)夫妻摔跤:詼諧中的力量美學

夫妻摔跤以獨特的表演形式聞名,一對“夫妻”通過誇張的肢體動作模擬摔跤場景,既展現力量對比,又融入幽默元素。表演中,女方常以柔克剛,男方則故作笨拙,引發觀眾陣陣歡笑。這種源於生活的藝術,反映了陽原人民對家庭和諧與勞動智慧的讚美,成為社火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趣味環節。

民俗活動的社會功能

獨龍杠與夫妻摔跤不僅是娛樂表演,更承載著社羣凝聚與文化認同的功能。在元宵節民俗展演中,這些節目與舞龍、舞獅、高蹺等共同構成長達數小時的巡遊隊伍,吸引數萬觀眾參與。表演者通過互動傳遞祝福,觀眾在歡笑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溫度,形成“演者儘興、觀者開心”的良性迴圈。

四、非遺保護的時代命題

陽原縣通過三項措施推動非遺活態傳承:一是建立非遺普查保護領導小組與專家諮詢委員會,係統整理非遺資源;二是實施“人才發現
專業培訓
實踐鍛煉”的傳承人培養計劃,提升非遺工作者素養;三是組織非遺進景區、進校園、進社羣活動,擴大社會影響力。例如,陽原晉劇通過與山西省戲曲職業學校合作定向培養演員,曲長城木偶戲通過非遺展演吸引青少年參與,獨龍杠與夫妻摔跤通過節日巡遊強化文化記憶。

結語

陽原縣的晉劇、曲長城木偶戲與獨龍杠夫妻摔跤,三項非遺專案如同三棱鏡,折射出這片土地的曆史深度、藝術高度與生活溫度。從梆子聲裡的文明史詩,到竹布戲台上的百年傳奇,再到社火隊伍中的力量美學,它們共同構建了陽原“地方戲曲之鄉”的文化標識。在鄉村振興與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下,這些非遺專案正以創新姿態走向未來,成為連線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