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697章 張家口市崇禮區非遺-黃金草畫、根藝、泥塑、打柳子
崇禮非遺:黃金草畫、根藝、泥塑與打柳子的魅力交響
在張家口市崇禮區這片充滿活力與文化底蘊的土地上,黃金草畫、根藝、泥塑、打柳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宛如四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光芒。它們承載著崇禮人民的曆史記憶、生活智慧和藝術創造力,是崇禮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瑰寶。
黃金草畫:蓧麥杆上的藝術傳奇
曆史溯源與傳承創新
麥杆畫起源於南朝,興盛於唐宋,有著一千多年的悠久曆史。在崇禮,王飛成為了這一古老技藝的傳承者與創新者,他開創出獨具特色的“黃金草畫”。黃金草畫以崇禮當地常見的蓧麥杆為原材料,這種蓧麥杆天生帶有“自然蠟”,呈現出高貴典雅的“金黃色”,不僅光澤亮麗,而且具有不沾水、不怕潮、不生蟲的優良特性,隻要儲存得當,可百年不褪色、不變質。
複雜工藝與藝術魅力
黃金草畫的製作過程極為複雜,包含漂、熏、蒸、刷、刮、熨、沾、推、繪、拆、燙、拚12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製作者具備精湛的技藝和極大的耐心。在製作過程中,製作者要根據蓧麥杆的天然紋理和色澤,巧妙構思,精心創作。其作品立體感強,古樸美觀、典雅大氣,將自然之美與人工之巧完美融合。王飛還創作了一係列體現地方特色的崇禮蓧麥杆畫,把崇禮的自然風光、民俗文化等元素生動地展現在畫作之中,讓觀者彷彿置身於崇禮的美麗山水之間。
崇禮根藝: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對話
悠久曆史與文化底蘊
崇禮根藝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從民間的清民傢俱、花架、筆筒,到民間老者使用的柺杖、山野羊館的煙鍋頭等器物中,都能看到根藝的影子。它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崇禮人民對自然材料巧妙利用的智慧結晶。
創作特色與藝術價值
崇禮根藝以樹根、樹瘤等自然形態為創作素材,藝術家們根據根材的形狀、紋理和質感,因勢造形,進行藝術加工。在創作過程中,儘量保留根材的自然特色,通過少量的雕琢和修飾,賦予其新的生命和藝術內涵。崇禮根藝作品風格多樣,有的粗獷豪放,展現出大自然的磅礴氣勢;有的細膩精巧,彷彿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每一件根藝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崇禮泥塑:紅膠泥中的情感表達
傳統技藝與材料特色
崇禮泥塑以本地紅膠泥為主要材料,分為素、彩兩類。製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塑為主”,利用泥料原色,經過多道工序製作出各種造型;另一種是將紅膠泥捶打、揉製,並加入紙棉絮增強可塑性後進行創作。紅膠泥質地細膩,可塑性強,為泥塑藝術家提供了良好的創作基礎。
傳承發展與創新實踐
市級非遺專案泥塑藝術代表性傳承人謝四光,是崇禮泥塑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他將當地廟會場景、農耕生活等風土人情與傳說故事巧妙地融入泥塑作品之中,使作品充滿了濃鬱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同時,他還積極探索創新發展模式,構建了線上線下融合的創新模式。線下成立培訓基地,與旅行社合作開發體驗課程,讓更多的人親身感受泥塑製作的樂趣;開展“非遺進學校”等宣傳教學活動,培養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為崇禮泥塑的傳承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打柳子:民俗表演中的歡樂旋律
起源傳說與曆史傳承
打柳子是崇禮區唯一一個進入張家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案,起源於本地的陶賴廟村,有著三百多年的曆史。最初,它依靠拍打柳棍為表演伴奏而得名,是崇禮特有的民俗表演形式。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打柳子代代相傳,不斷發展和演變,成為了崇禮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表演形式與藝術特色
打柳子的表演形式獨特而熱鬨。男演員身披羊皮襖,頭頂蜻蜓燈,背腰鼓,隨著鑼鼓的節奏敲鼓起舞,動作剛勁有力,充滿了陽剛之氣;女演員身著紅繡服,手持白菜燈,邊跳邊唱,歌聲悠揚婉轉,舞姿輕盈優美。在表演過程中,演員們還會現場高聲朗念打油詩為人道賀,內容多為吉祥如意、幸福美滿等祝福話語,營造出歡樂祥和的氛圍。打柳子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更是崇禮人民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精神風貌的體現。
崇禮區的黃金草畫、根藝、泥塑、打柳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崇禮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在當今時代,我們應該積極采取措施,保護和傳承這些非遺專案,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崇禮區的文化繁榮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