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 第731章 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非遺-八極拳、帽派落子、通背劈掛拳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731章 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非遺-八極拳、帽派落子、通背劈掛拳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非遺:八極拳、帽派落子、通背劈掛拳的文化密碼

在燕趙大地的文化版圖中,滄州市孟村回族自治縣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孕育著眾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八極拳的剛勁迅猛、帽派落子的靈動歡快、通背劈掛拳的舒展流暢,共同構成了孟村非遺文化的獨特景觀。這些非遺專案不僅是孟村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八極拳:剛勁迅猛的武術傳奇

源遠流長的曆史脈絡

八極拳,全稱“開門八極拳”,初創地為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縣孟村鎮,距今已有三百年的曆史。相傳,清雍正年間,15歲的吳鐘練拳刻苦,投師西安梭羅寨賴魁元夫婦,學習拳術與大槍術,並獲贈拳械秘訣。吳鐘之侄征得其同意,將原無名稱之拳法命名為“開門八極拳”,並著拳譜。此後,求習八極拳者日增,傳人遍佈全國,遠播至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

八極拳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清乾隆四十年,吳鐘之侄及族弟吳永開門授藝,求藝者數十人。民國年間,馬英圖、郭長生兩位武師對八極拳進行了係統化整理,使其“神韻倍增、麵貌全新”。新中國成立後,八極拳被列為全國正式武術比賽專案,1988年又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審定為中國傳統武術十大優秀拳種之一。2008年,滄州武術(孟村八極拳)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剛勁迅猛的技藝特色

八極拳以近靠短打、技擊性強、柔中帶剛、剛勁有力著稱。其訓練講求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個部位的應用,要求將這八個部位的功能發揮到極致。拳法套路主要有八極架、八極拳、六大開、八大招、四郎寬拳、六肘頭等,器械以陸合大槍、對紮大陸合為主,勁道講求崩、撼、突、擊、挨、戳、擠、靠以及撞靠勁、纏捆勁等。

八極拳的動作極為剛猛,特點是勢險節短,猛起硬落,短促多變,暴烈突然。在技擊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發力於腳跟,行於腰際,貫手指尖,爆發力極大。其行拳特點是“一活、二快、三多變、四力沉長”,即所謂“拳似流星,眼似電,腰似蛇行,足似鑽”。整個套路雖無定勢,但動靜分明,節奏明顯,有“勢無定勢,形無定蹤”“疾若奔濤滾浪,又似風雷攪頂;緩似清風拂柳,又像雄鷹盤旋”之說。

薪火相傳的文化擔當

八極拳的傳承曆經十四代,如今已形成了完整的傳承體係。第七世傳人吳連枝,1947年出生於八極拳世家,18歲那年,父親正在教徒弟練槍,徒弟們都因抖不起沉重的大槍捱了批評,而吳連枝輕輕一抖,頓時颯然生威,父親認定他是個習武的好材料,便將八極拳的技擊真諦悉數傳授給他。1976年,老掌門吳秀峰去世,臨終前曾立囑將門派之位傳於二子連枝,但門中很多弟子不服,八極拳一度群龍無首。1985年,孟村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600餘名八極拳弟子,推選吳連枝為八極拳研究會會長。

如今,吳連枝的孫子吳昊等年輕一代也在積極傳承八極拳文化。他們通過參加國際武術比賽、開展武術交流活動等方式,將八極拳推向了世界舞台。同時,孟村縣開門八極拳研究會也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羣等活動,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八極拳。

帽派落子:靈動歡快的民間舞蹈

曆史悠久的起源發展

帽派落子是滄州兩大落子流派之一(另一派為南皮楊八莊子的楊派落子),由滄州孟村回族自治縣回漢兩族共創,形成於清乾隆年間(約1738年),起源於王帽圈村並活躍於周邊村落。該舞種以二鞭和八板為道具,男性使用二鞭且動作源自單刀式,女性持八板含抽板、繞頭板等武術化設計,摒棄傳統扇子使用。

帽派落子的表演分文武場交替:武場以打擊樂伴剛勁舞姿,文場配弦樂演唱,演員陣容含女性16

-

20人(稱“拉花”)與男性4

-

6人(稱“打鞭”),場外配備樂隊。服飾色彩鮮明,女著紅綠服飾持竹板列陣,男穿黑黃勁裝,道具包含彩色木棍與竹板。伴奏采用《十字梅》《海情歌》等孟村小調,1808年王關祥增設文場後形成獨特表演體係。1958年後發展為男女同台,現由第七代傳承人王洪濤推進非遺進校園,冬閒時節集中排練演出。

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

帽派落子的舞蹈融合了武術元素與地方小調,形成剛柔相濟的獨特風格。表演全程約40分鐘,以武場收尾。其舞蹈特點是扇花少,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線美,講究韻味兒。扇舞的風格瀟灑,板舞的動作幅度大,節奏變化多,非常明快。

在表演中,女演員的舞姿就像隨風飄搖的柳枝一樣輕柔優美,婀娜多姿,故又有“小風流”之稱;男演員的表演則剛勁有力,二鞭和八板的動作相互配合,展現出一種勇往直前的氣勢。帽派落子的伴奏音樂富有地方特色,基本都是廣泛流傳於孟村當地的民間小調,旋律優美,琅琅上口,為舞蹈增添了濃厚的藝術氛圍。

傳承發展的時代使命

隨著時代的發展,帽派落子也麵臨著傳承和發展的挑戰。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孟村縣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一方麵,加強對帽派落子傳承人的培養和支援,鼓勵他們開展傳承活動;另一方麵,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羣等活動,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帽派落子。

第七代傳承人王洪濤致力於將帽派落子推向更廣闊的舞台。他通過組織演出、參加文化交流活動等方式,提高了帽派落子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同時,他還注重對年輕一代的培養,讓帽派落子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

通背劈掛拳:舒展流暢的武術瑰寶

曆史悠久的傳承脈絡

通背劈掛拳是流傳於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縣及鹽山縣一帶的傳統武術拳種,是中國劈掛拳在滄州地區兩大支派之一。此拳最早發源於鹽山縣大左村,清乾隆年間,由韓姓出家人授於大左村左寶梅(1753

-

1818),左寶梅被後人尊為通背劈掛拳一世祖。

後來,孟村縣辛店村安亭雲於清同治十一年拜鹽山縣大王鋪村四世傳人肖化成為師,學得劈掛拳(原稱通背長拳或抹麵拳)。其拳在演練形式上彆具一格,風格獨特,動作工整、舒展、乾淨漂亮,勁力暢達,在技擊方麵發力沉實,放長擊遠。二百多年來,通背劈掛拳主要在河北孟村、鹽山這片土地上世代相傳,現已傳承至十一代。

舒展流暢的技藝特色

通背劈掛拳講究勁力發於腿足,順於腰胯,通於脊背,達於兩臂,講“地貼通後背”。劈和掛是這個拳種的主要進攻和防守的方式,因此稱為通背劈掛拳。行拳以腰為軸,走輪子勁和轆轤反扯勁,要求兩臂條直,放長擊遠,講究一寸長一寸強,以長製短,兩臂大開大合,大劈大掛,兩臂交劈,勢如破竹,勁猛沉實,能放能收。

步法多走繞步、跟步、碾步、闖步、搶步、墊步、倒插步,多躥蹦跳躍,靈活多變。身法閃展騰挪,起落鑽伏,有鷂子穿林之巧,狸貓撲鼠之妙,抄手起腳之勇,倒翻五擂之猛。在器械上則吸收了梅花長拳的梅花槍,創編了單刀進槍、大刀尋槍、三節棍進槍等對練器械,豐富了通背劈掛拳的內容。

創新發展的時代要求

在當今時代,通背劈掛拳也麵臨著創新發展的任務。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傳承人們不斷探索通背劈掛拳的新發展路徑。一方麵,加強對通背劈掛拳的理論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和技擊原理,為傳承和發展提供理論支援;另一方麵,結合現代體育科學和訓練方法,對通背劈掛拳的訓練方式進行改進和創新,提高訓練效果和競技水平。

同時,傳承人們還積極開展通背劈掛拳的推廣活動,通過舉辦培訓班、參加武術比賽等方式,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通背劈掛拳。此外,利用現代媒體和網路平台,宣傳通背劈掛拳的文化魅力和藝術價值,擴大其影響力。

八極拳的剛勁迅猛、帽派落子的靈動歡快、通背劈掛拳的舒展流暢,共同構成了孟村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非遺專案不僅是孟村的文化名片,更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在當今時代,我們應加強對這些非遺專案的保護和傳承,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繼續講述著孟村的文化故事,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