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740章 廊坊市香河縣非遺-安頭屯中幡、燒藍、文武高蹺會、龍舞
廊坊市香河縣非遺瑰寶:安頭屯中幡、燒藍、文武高蹺會與龍舞的千年傳承
在京畿明珠香河縣,安頭屯中幡的驚險絕技、燒藍技藝的銀胎琺琅、文武高蹺會的南北交融、龍舞的祥瑞之姿,共同編織出一幅非遺文化的立體畫卷。這些非遺專案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香河人民與曆史對話、與時代共生的文化密碼。
一、安頭屯中幡:千年幡影裡的運河記憶
曆史溯源:從漕運帆影到民間絕技
安頭屯中幡起源於隋唐時期的北運河漕運。當時,船工們受船帆啟發,將帆杆改造為表演道具,在閒暇時演練“耍幡”技藝。至清代乾隆年間,中幡會已形成專業表演團體,乾隆十二年(1747年)因接駕表演獲賜“龍翔鳳舞”禦幡,鹹豐元年(1851年)再獲敕封“重興老會”並禦題“國泰民安”幡麵。這些禦賜文物至今仍儲存在安頭屯鎮,成為中幡文化的重要見證。
技藝特征:驚險與美學的完美融合
中幡由幡杆、傘、旗子、幡麵和鈴鐺組成,表演包含100餘個基礎動作,形成“幡不離身、竿不落地”的表演體係。其經典招式如“羅漢撞鐘”“老虎大撅尾”等,融合了雜技與武術元素:
前把幡變換:包括起幡托塔、摘肩托塔等30餘個動作,要求表演者以單手或雙手托舉幡杆,完成旋轉、拋接等高難度動作。
後把幡變換:如插劍腦件、左插劍灌耳躥襠牙件等,需表演者以腰部發力控製幡杆,展現力量與柔韌的結合。
大挎鼓伴奏:30種鼓譜與花鈸、鐺鐺形成複合節奏,鼓手需根據幡手動作即興變奏,形成“幡鼓齊鳴”的視聽盛宴。
當代傳承:從田間地頭到國際舞台
2023年,安頭屯中幡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專案保護單位名單,其傳承模式已形成“老會頭帶徒
學校興趣班
節慶展演”的三維體係。例如,安頭屯鎮中心小學開設中幡課程,由第七代傳人韓士全親自授課,培養青少年對傳統技藝的興趣。2024年“龍年非遺大集”上,安頭屯中幡與安塞腰鼓同台獻藝,兩條祥龍從門樓中騰飛而出,象征著非遺文化的生生不息。
二、燒藍技藝:銀胎琺琅中的宮廷美學
曆史脈絡:從皇室專屬到民間工藝
燒藍技藝起源於清代內務府“銀作”機構,原為皇室專屬工藝。其銀胎鍛造與釉料配方技術長期作為宮廷秘技傳承,現存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銀胎琺琅器皿可證其曆史。清末民初,技藝流入民間,形成以香河縣為中心的北方製作體係。1904年,香河人安迪生(字迪生)在景泰藍工藝基礎上創製“寶華藍”,以勳章、爐瓶等器物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使中國燒藍技藝名揚海外。
工藝特征:低溫淬煉的色彩魔法
燒藍采用700-720c低溫多次燒製技術,形成彩畫般透明質感:
核心工序:包括掐絲、點藍、燒藍等20餘道工序。掐絲需用0.3毫米銀絲勾勒圖案,誤差不超過0.1毫米;點藍則以礦物釉料填充,需分層燒製以避免色彩混雜。
溫度控製:首次燒製定型釉麵,二次燒製提升色彩飽和度,末次燒製形成透明質感。溫度偏差超過10c即導致釉麵氣泡或塌陷,800c以上銀胎易變形。
藝術特色:與景泰藍相比,燒藍釉料含更高比例的二氧化矽,呈現半透明水彩效果;銀絲勾勒輪廓可使色塊邊界清晰度提升40%以上。
當代傳承:古法技藝的現代重生
省級非遺傳承人齊兆友從事燒藍技藝50餘年,其作品《銀胎燒藍鳳凰頭飾》以金絲蜿蜒、翡翠鑲嵌展現宮廷美學。他通過“口傳心授”方式培養徒弟,要求學徒具備10年以上金屬工藝基礎,完整掌握20餘道工序至少需要15年。2016年,燒藍技藝列入河北省第六批非遺名錄,齊兆友建立香河美銀花絲首飾有限公司,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結合,開發出符合當代審美的銀胎琺琅首飾,產品遠銷歐美市場。
三、文武高蹺會:南北交融的民間藝術
曆史淵源:從春秋戰國的扭高蹺到清代的花會
高蹺會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列子》中已有扭高蹺的記載。香河縣文蹺以鉗屯村為最早興辦者,約在乾隆年間,扮演“水漫金山寺”故事;武蹺以梁家務高蹺會為最早,演員十二人,演繹《水滸傳》中“三打大名府”情節。其走勢分為長蛇陣、二龍陣、八卦陣,要求演員具備武術功底。
技藝特征:文武雙全的表演體係
文蹺:重邊扭邊唱,伴奏樂器包括鼓、鈸、鐺鐺,唱詞多采用《四大款》《漁樵耕讀》等傳統曲調。
武蹺:以功夫表演為主,包含“劈叉”“翻跟頭”“疊羅漢”等動作,需演員具備紮實的武術基礎。
特色流派:渠口鎮閆胡套高蹺以“就地十八滾”聞名,安頭屯鎮黃莊高蹺則以“高難度平衡動作”著稱。
當代傳承:從民間花會到非遺保護
2007年,文武高蹺會入選廊坊市第一批市級非遺名錄。其傳承模式包括“家族傳承
社羣培訓”,例如東口頭複興老會通過舉辦暑期高蹺班,吸引青少年參與。2023年,香河縣文化館組織高蹺會進校園活動,將傳統技藝與體育課程結合,培養新一代傳承人。
四、龍舞(倪莊老龍會):祥瑞之姿的農耕記憶
曆史溯源:從農耕祈雨到節慶表演
龍舞在香河縣的曆史可追溯至清代,倪莊老龍會以“九節龍”為特色,龍身用竹篾紮製,覆蓋彩繪綢布,象征風調雨順。其表演常與祈雨儀式結合,農民在旱季通過舞龍祈求甘霖,逐漸演變為節慶活動中的必備專案。
技藝特征:動靜結合的表演藝術
龍具製作:龍身長9米,分為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龍眼鑲嵌琉璃珠,龍鱗用金粉描繪。
表演套路:包括“二龍戲珠”“盤旋打場”“遊龍穿花”等動作,需12名舞龍者協同完成,強調“龍形圓潤、動作流暢”。
伴奏樂器:以大鼓、鈸、鑼為主,鼓點節奏隨龍身動作變化,形成“龍騰鼓躍”的視聽效果。
當代傳承:從田間表演到文化符號
倪莊老龍會通過“非遺進社羣”活動,將舞龍表演帶入城市廣場,成為香河縣文化旅遊的特色專案。2024年“龍年非遺大集”上,倪莊老龍會與銅梁舞龍同台競技,兩條祥龍在永定門城樓前翻騰起舞,吸引數萬遊客駐足觀看。其傳承人通過短視訊平台發布訓練日常,單條視訊播放量超50萬次,使傳統龍舞煥發新生。
五、非遺保護的現代轉型:從“活下來”到“火起來”
香河縣的非遺保護呈現出係統化特征:
製度保障:建立縣-鎮-村三級保護體係,對安頭屯中幡等國家級專案實施“一個保護方案、一名傳承人、一筆專項經費”的精準扶持。
傳播創新:通過“非遺
文旅”模式,將中幡、龍舞等表演融入中國紅木城景區,2024年“龍年非遺大集”期間單日吸引遊客超2萬人次。
技術賦能:建立數字化非遺資源庫,對燒藍技藝的20餘道工序進行三維建模,通過vr技術還原清代“銀作”機構的生產場景。
結語
從安頭屯中幡的千年幡影到燒藍技藝的銀胎琺琅,從文武高蹺會的南北交融到龍舞的祥瑞之姿,香河縣的非遺圖景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這些非遺專案不是靜止的標本,而是隨著時代脈搏跳動的文化基因。當短視訊的流量遇見中幡的驚險,當電商平台的訂單碰撞燒藍的釉彩,香河的非遺正在書寫著傳統與現代對話的新篇章。這種傳承不是簡單的複製,而是在創新中保持文化本真,在發展中延續曆史文脈,最終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