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 第822章 陽泉市城區非遺-全型拓、布老虎、蠟雕、食品雕花、晉劇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822章 陽泉市城區非遺-全型拓、布老虎、蠟雕、食品雕花、晉劇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陽泉市城區非遺:全型拓、布老虎、蠟雕、食品雕花與晉劇的文化密碼

陽泉市城區作為晉東文化的重要承載地,孕育了以全型拓技法、布老虎製作、蠟雕工藝、傳統食品雕花技藝及晉劇藝術為代表的多元非遺體係。這些專案既承載著地域曆史記憶,又通過代際傳承與創新實踐,成為連線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紐帶。

一、全型拓技法:器物記憶的立體轉譯

全型拓(2025年列入陽泉市城區第四批區級非遺)源於清代金石學傳統,是集文物測繪、書法、雕刻於一體的綜合性技藝。

其核心在於通過墨色濃淡與紙張肌理的配合,將青銅器、陶器等三維器物的形製、紋飾精準複現於平麵。

陽泉傳承人采用“分紙拓印”技術,針對器物不同部位選用不同質地的宣紙:凸起紋飾用薄而韌的皮紙,以捕捉細節;凹陷區域則用吸水性強的棉料紙,確保墨色滲透均勻。

在陽泉城區非遺展示活動中,全型拓作品《平定砂器圖譜》引發關注。

該作品以清代砂鍋為原型,通過六層疊加拓印,既呈現器物整體輪廓,又突出“砂眼”“流釉”等微觀特征。

傳承人李建華介紹:“全型拓不僅是文物複製,更是曆史對話。

比如拓印砂器時,墨色濃淡能反映窯溫變化,紙張褶皺則暗示使用痕跡。”這種技藝現已應用於砂器博物館的文物數字化保護,成為研究晉東窯口技術演進的重要資料。

二、布老虎製作:護子祈福的民俗符號

布老虎(2022年梁蘭花成為陽泉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陽泉城區蔡窪街道的“美麗工坊”中煥發新生。

傳承人梁蘭花家族三代從事此業,其作品突破傳統紅黃配色,開發出“五福虎”係列:黑色鎮宅虎以蝙蝠銅錢紋飾護佑家宅,藍色平安虎借波浪紋隱喻河川庇佑,白色招財虎通過元寶紋傳遞財富寓意。

製作工藝上,梁氏布老虎采用雙層棉布填充鋸末,既保持傳統立體感,又通過可拆卸設計增強實用性。

“布老虎不僅是玩具,更是文化基因。”梁蘭花在非遺進校園活動中強調。

她將傳統十二道工序簡化為“剪形、縫製、填充、彩繪”四步,開發出適合兒童的diy材料包。

2024年,其工作室為殘疾人提供公益培訓,學員王芳的布老虎作品《虎躍龍騰》在山西省殘聯手工藝大賽中獲銀獎,印證了非遺賦能就業的實踐價值。

三、蠟雕工藝:凝固時光的立體詩篇

蠟雕(2025年列入陽泉市城區第四批區級非遺)以蜂蠟、石蠟為材料,通過加熱塑形、雕刻紋理、上色著彩三道工序,創作出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的作品。

陽泉傳承人張明遠的蠟雕台燈《晉東春韻》頗具代表性:燈體以透明蠟雕出桃河波浪,燈罩用彩色蠟片拚貼出娘子關城樓,開燈時暖光透過蠟層,營造出“波光粼粼映古關”的意境。

“蠟雕的魅力在於可控性與偶然性的平衡。”張明遠在創作日誌中寫道。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中,其團隊現場演示蠟雕製作:將熔化的蠟液注入矽膠模具,待半凝固時用刻刀雕出牡丹紋,最後用礦物顏料渲染花瓣層次。

觀眾李女士感歎:“沒想到蠟雕能做出這麼精細的浮雕效果,比3d列印更有溫度。”

四、傳統食品雕花:舌尖上的美學革命

傳統食品雕花工藝(2025年列入陽泉市第五批市級非遺,城區與平定縣共享)將食材轉化為可食用的藝術品。

陽泉傳承人劉衛東的代表作《桃河錦繡》以冬瓜為基底,用v型刀雕出娘子關瀑布,胡蘿卜刻成翠柏,紅椒片拚作桃花,整件作品長1.2米,需8小時完成。

其獨創的“分層雕刻法”通過控製刀具傾斜角度,實現0.3毫米超薄花瓣雕刻,突破了傳統食品雕花易碎的侷限。

在陽泉婚慶市場中,食品雕花已成為宴席標配。

劉衛東團隊開發的“晉東八景”係列,將藏山、冠山等景觀微縮於果盤,單件作品售價達888元仍供不應求。

“現在年輕人既要儀式感,又追求健康,我們的雕花食材全部可食用,正好滿足需求。”劉衛東說。

該技藝還與教育結合,城區實驗小學開設“食品雕花小達人”課程,孩子們用蘿卜雕出小動物,在實踐中理解“食不厭精”的文化內涵。

五、晉劇藝術:黃土地上的聲韻傳奇

晉劇(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在陽泉城區有著深厚群眾基礎。

陽泉市晉劇院創作的現代戲《泥火情》,以平定砂器為題材,通過“泥與火的淬煉”隱喻匠人精神。

劇中龍木蘭(呂翠香飾)堅守傳統砂鍋技藝的唱段:“砂鍋轉,窯火燃,百年匠心代代傳”,融合了“二性板”的激昂與“滾白”的悲愴,展現非遺傳承者的堅韌。

該劇創新采用“戲中戲”結構:現實時空裡,龍木蘭麵對砂鍋廠改製危機;曆史時空裡,其祖父龍大川在抗戰時期保護砂器模具。

這種雙線敘事既彰顯非遺的時代價值,又揭示其曆史脈絡。

2025年山西文博會上,《泥火情》選段演出時,觀眾王先生激動地說:“聽到‘砂鍋轉’的旋律,就像回到小時候看廟會的場景,這是刻在骨子裡的文化記憶。”

六、非遺保護的陽泉實踐:從傳承到創新

陽泉市城區通過“生產性保護”“社羣傳承”“數字化應用”三大路徑,推動非遺活態傳承。

全型拓技藝與砂器博物館合作開發文創產品,年銷售額突破200萬元;布老虎製作納入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體係,累計幫助127人實現就業;晉劇《泥火情》通過抖音直播吸引32萬觀眾,相關話題播放量達1.8億次。

“非遺不是博物館的展品,而是流淌在人民血液中的文化基因。”陽泉市城區文旅局局長在非遺論壇上指出。

未來,該區計劃建設非遺主題街區,整合全型拓、布老虎、蠟雕等專案,打造“可觸控、可體驗、可消費”的文化空間。

正如布老虎傳承人梁蘭花所說:“四十年的堅守讓我明白,非遺的生命力在於與時代同頻共振。”在工業化與城市化浪潮中,陽泉市城區的非遺專案正以獨特方式,書寫著晉東大地的文化新篇。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