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 第868章 長治市上黨區非遺2-潞繡、砂鍋、大缸、碧鬆煙、豬湯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各地姓氏變遷及文化遺產 第868章 長治市上黨區非遺2-潞繡、砂鍋、大缸、碧鬆煙、豬湯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長治市上黨區非遺瑰寶:潞繡、砂鍋、大缸、碧鬆煙與豬湯的千年傳承

在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這片曆史悠久的土地上,非遺文化如璀璨星辰般閃耀,其中潞繡、砂鍋、大缸、碧鬆煙與豬湯,以其獨特的技藝與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上黨區非遺寶庫中的瑰寶。

潞繡:針尖上的藝術傳奇

潞繡,作為山西省長治地區的傳統民間刺繡藝術,以其設計彆致、圖案精美、繡藝精湛而聞名遐邇。

其工藝巧妙融合了湘繡的細膩、蘇繡的雅緻與潞繡的古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潞繡的曆史可追溯至二十世紀,當時長治市成立刺繡廠,主營家紡產品,開啟了潞繡產業化發展的先河。

然而,麵對沿海城市同類產品的激烈競爭,潞繡廠一度陷入困境。

直到1992年,企業迎來轉機,通過承接美國訂單,成功開啟國際市場,並組建中美合資企業,將潞繡推向世界舞台。

如今,潞繡工藝品已發展出**類上萬個品種,涵蓋手繡、機繡、抽紗刺繡等多個領域,產品遠銷歐美、中東等12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出口繡品達165萬件,成為山西最大的繡品出口企業之一。

潞繡不僅承載著上黨人民的智慧與勤勞,更成為連線中外文化的橋梁,讓世界領略到中國傳統刺繡藝術的獨特魅力。

砂鍋:泥土與窯火的千年對話

上黨區的砂鍋製作技藝,以東和鄉南和村的黑砂鍋為代表,傳承七代,曆史悠久。

其原料取自南嶺山特有的鋁礬土,經過選料、配料、踩泥、製坯、修坯、晾曬、上釉、焙燒、燜窯、出窯等十餘道核心工序精心製作而成。

傳統工藝中,焙燒與燜窯環節要求精準控溫,最終形成器壁緻密、透氣性好、儲熱性強的獨特結構。

黑砂鍋不僅傳熱快、散熱慢,而且微孔結構促使食材受熱均勻,湯汁鮮味物質保留率更高,適用於煲湯、煎藥等慢火烹調方式。

第七代傳承人王誌,通過景德鎮陶瓷專業學習,對配料比例與器形進行改良,開發出茶具、工藝品等新品係,推動傳統砂器創新發展。

如今,王誌砂鍋專業合作社年產砂鍋3萬餘個,產品遠銷河北等地,成為上黨區非遺產業化的成功典範。

大缸:泥土中的千年堅守

東興大缸,作為上黨區另一項非遺瑰寶,其捏製與燒造技藝可追溯至明清時期。

這裡的高嶺土中富含鋁和鐵元素,經過高溫燒製後形成緻密而堅固的結構,使得東興大缸不僅透氣性好,且密封性出色,成為釀醋、儲酒和醃菜的理想容器。

東興村的捏缸匠人,需經曆“三年學藝,一生守藝”的艱辛曆程。

從選土、篩泥到揉泥、製坯,每一道工序都需反複打磨,直至完美。

第八代傳承人翟陽兵,通過創立山西焱垚鑫陶業有限公司,將傳統手工藝轉型為現代化企業,引入電窯控溫技術,年產量提升至6萬口,最大缸體口徑達80厘米、高120厘米。

東興大缸不僅成為知名酒廠、醋廠的爭相購買的“明星產品”,更帶動了周邊20餘戶貧困家庭實現脫貧致富。

碧鬆煙:墨香中的千年傳承

碧鬆煙,作為潞墨的彆稱,起源於隋唐時期的山西上黨地區。

其以五龍山、雄山一帶的油鬆為原料,經過古法燒煙、合膠、捶打等工序製成,墨體質地細膩、光澤如漆且堅硬似玉。

唐宋時期,碧鬆煙被列為皇家貢品,唐代詩人李白在《酬張司馬贈墨》中以“上黨碧鬆煙”與“夷陵丹砂末”並稱,側麵反映其作為文人雅士推崇的文房珍品地位。

現代非遺傳承人李嶽峰父子,通過複原古法工藝,使碧鬆煙製墨技藝於2018年入選長治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他們赴安徽係統學習徽墨製作技藝,建立原料林基地保障油鬆供應,並開發出“唐風”“宋韻”係列仿古鬆煙墨,年產量恢複至2000錠規模。

碧鬆煙不僅承載著上黨地區書畫藝術的發展曆程,更成為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動見證。

豬湯:舌尖上的百年鄉味

蔭城豬湯,作為上黨地區的傳統名吃,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時期。

它以豬骨熬製的原湯為核心,搭配豬頭肉、下水及蹄筋等部位,采用反複澆潷原湯的獨特技法製作而成。

成品湯色乳白、肉嫩鮮美,深受當地人民喜愛。

蔭城豬湯的製作流程曆經豬下水清洗、整夜熬湯、刀工切配等工序,耗時約10小時。

其核心區域位於蔭城鎮廣場,日均供應量達400碗,形成“五步一店”的密集分佈格局。

2016年,蔭城豬湯入選長治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17年升級為山西省級非遺專案。

如今,蔭城豬湯已成為上黨區的一張美食名片,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品嘗。

長治市上黨區的潞繡、砂鍋、大缸、碧鬆煙與豬湯,以其獨特的技藝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共同構成了上黨區非遺文化的璀璨畫卷。

它們不僅是上黨人民智慧與勤勞的結晶,更是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動體現。

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加強對這些非遺專案的保護與傳承,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