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10章 歸位與啟示(全文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10章 歸位與啟示(全文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生死簿既已歸還,幽冥重寶無恙,包閻君心中最大的一塊石頭總算落地。他手持簿冊,感受到其中平穩流轉的法則之力,再看向眼前氣度已然不同的關聖帝君,不禁感慨萬千。此番風波,雖起因於一對凡間母子的命運,卻牽動了陰陽兩界最高層次的存在,最終以這樣一種方式平息,實乃不幸中之萬幸。

“帝君,”包閻君拱手,語氣恢複了往日的敬重與一絲不易察覺的親近,“此間事已了,不知帝君後續有何打算?那對李氏母子的魂魄……”

關帝爺目光投向遠方,彷彿穿透了層層空間,看到了那對依舊被勾魂鎖鏈束縛,茫然立於幽冥某處的母子。他眼中閃過一絲悲憫,但這悲憫之中,已不再有之前的憤懣與不甘,而是一種洞悉其因果根源後的澄澈與淡然。

“他們……”關帝爺緩緩道,“便依照地府律法,按其自身業力因果,進入正常的輪回程式吧。前世惡業,需受報償;今生善行,亦不唐捐。但願他們來世,能憑藉此番善因,得遇善緣,徹底消解前愆,步入正道。”

他這番話,即是表明瞭他對此事最終的的態度——尊重因果,不再強行乾預。這也意味著,他認可了地府對此事的處理方式。

包閻君聞言,心中最後一絲顧慮也消散了,點頭道:“帝君放心,我幽冥地府,必會依律而行,公正裁決。其今生善業,已記錄在案,來世福報,自有天定。”

關帝爺微微頷首。此事既畢,他亦無必要再滯留幽冥。他向包閻君及一旁的崔判官等略一致意,道:“此番攪擾,多有不當。本帝這便返迴天庭,今日之所悟,亦需靜心思量。”

包閻君等連忙還禮:“恭送帝君!”

關帝爺不再多言,周身金光再次亮起,但這一次,不再是那種充滿攻擊性與質疑的銳芒,而是恢弘、正大、平和的光芒。他一步踏出,便已消失在雲端,離開了這長江險峻之地,直向那三十三天之上的天庭宮闕而去。

包閻君望著關帝爺消失的方向,佇立良久,方纔帶著屬下,返回幽冥地府,去處理那堆積如山的公務,以及安排李氏母子魂魄的後續事宜。

關帝大鬨閻王殿,強奪生死簿,於長江驗證天意之事,雖未大肆宣揚,但其過程中引發的陰陽震蕩、氣機變化,又如何能瞞得過三界之內那些有神通、有道行的仙佛神聖?此事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很快便在特定的圈層中流傳開來,成為了一個極具警示與思辨意味的傳說。

而關帝聖君經此一役,其神格似乎更添一份深邃。他依然是那位忠義仁勇、伏魔衛道的武聖帝君,但在其神性之中,更多了一份對因果律的深刻敬畏與對天道宏大的透徹理解。他的慈悲,從此更加符合天道,而非僅僅源於個體的情感;他的剛直,也因懂得了規則的邊界而更顯智慧。

那對逃難的李氏母子,其魂魄最終按照地府審判,根據其功過結算,進入了六道輪回。他們今生的善行,雖未能完全抵消前世厚重的惡業,避免今世的慘死之報,但這善業的種子已然種下,必將在未來的某一世,遇到合適的緣法,開花結果,引領他們走向更好的歸宿。這,亦是因果不虛的體現。

至於那長江之上無辜罹難的數百船客,其命運早被生死簿註定,關帝爺之舉,不過是充當了“行刑者”的角色,其自身業力,纔是真正的“判官”。此事亦讓知曉內情者扼腕歎息,更加敬畏因果。

關帝大鬨閻王殿的故事,隨著時光流逝,其細節或許在民間流傳中有所演變簡化,但其核心的精神核心——對因果報應的警示與對天道公正的探討,卻曆久彌新。

它成為警示與教化世人的生動教材:

它告誡世人,舉頭三尺有神明,不僅神明在觀照,那無形無相、卻又無處不在的因果之網,更是籠罩著每一個生靈。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並非不報,時辰未到。這“時辰”,可能在一世,也可能跨越三世,其複雜精密,非凡人所能妄加揣度。

它勸諭眾生,行善積德固然重要,但亦需時刻心存敬畏,珍惜福報,尤其是對滋養生命的五穀糧食,更不可輕慢浪費。須知一念不敬,一行不端,都可能在未來感召意想不到的惡果。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同時,這個故事也傳遞出更深層的意蘊:即便是關聖帝君這等受萬民景仰、神通廣大的神明,亦有其慈悲的侷限與認知的邊界。祂的憤怒與質疑,源於對“善有善報”這一樸素價值觀的執著扞衛,其情可感。然而,最終維護宇宙秩序的,並非是任何個體神明的情感或意誌,而是那至高無上、貫通三世、森嚴而又莫測的“天道”。

關帝爺最初的慈悲與最終的頓悟,恰恰彰顯了神性在洞悉法則後的升華——並非冷酷無情,而是在深刻理解規則之後,以一種更宏大、更符合宇宙韻律的方式去踐行慈悲與公正。

這個故事,如同一麵鏡子,映照出人們對公平正義的永恒追求,對命運無常的深深困惑,以及對那冥冥中主宰一切的神秘力量的敬畏與思索。引人深思,警醒後世。

——全文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