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9章 祠宇重光
黑風幫三名核心成員被周正捕頭一網成擒的訊息,如同一聲春雷,迅速炸響在虔化縣外的各個村落。起初,人們還帶著幾分將信將疑的惶恐,畢竟黑風幫的凶名積威已久,但隨著官府正式貼出告示,詳列其罪狀,並宣佈案件已破,壓在村民們心頭多年的那塊沉甸甸的巨石,終於被徹底搬開。籠罩在山野之間的恐懼陰雲,被秋日爽朗的陽光和人們臉上重新綻放的笑容所取代。
而隨著恐懼的消散,那份因威脅而被迫壓抑在心底的、對張勇老捕頭的感念與敬佩之情,如同被春風喚醒的種子,迅速破土發芽,茁壯成長。人們開始公開地、充滿敬意地談論起二十年前那位為保護腳夫而壯烈殉職的老捕頭,談論他剛正不阿的品行,談論他捨生取義的壯舉。那座因他殉職而蒙上悲壯色彩、又因惡徒威脅而日漸荒蕪的土地祠,再次成為了人們目光彙聚的焦點。
一種自發的情感與行動,在鄉民間悄然醞釀、湧動。不能再讓英雄埋骨荒祠,香火冷落!這成了附近幾個村落百姓共同的心聲。
很快,由幾位德高望重的鄉老牽頭,村民們自發地集資、出料、出力。他們請來了附近最有名的泥瓦匠、木匠和塑像師傅。沉寂多年的土地祠,終於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熱鬨景象。
工匠們首先小心翼翼地清除了院內及祠內積年的荒草、蛛網和灰塵。接著,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的修繕:腐朽不堪的梁柱被一根根取下,換上了粗壯筆直的新木;屋頂破損的瓦片被全部撤下,重新鋪上了厚實整齊的青瓦,確保再無漏雨之虞;斑駁脫落的牆壁被重新用石灰粉刷,顯得潔白而肅穆;那扇歪斜欲倒的木門也被修複加固,重新安裝了門軸。
然而,最重要的,還是祠內神像的重塑。
村民們商議後,決定不僅要重塑土地公神像,更要為張勇老捕頭單獨塑一尊像,讓他與土地公一同接受後世香火供奉,讓他的功績與精神,永遠被後人瞻仰銘記。
塑像師傅是一位技藝精湛的老藝人,他仔細聽取了王婆婆、周正以及一些當年見過張老捕頭的老人們關於張勇相貌、神態的描述。他閉門謝客,潛心創作。當覆蓋在神像上的紅布被緩緩揭開時,等候在祠外的村民們都發出了由衷的讚歎。
隻見祠堂正中,依舊是那尊重塑的土地公神像,麵容慈祥敦厚,充滿了神性的光輝。而在土地公神像的側前方,則矗立著一尊新的塑像——那是一位身著捕快公服、腰挎樸刀、昂首挺立的英武男子。他麵容剛毅,目光銳利而堅定,凝視著祠門外的古驛道,彷彿仍在時刻警惕著任何可能危害行旅安全的不法之徒。他的身姿挺拔,充滿了力量感與正氣,栩栩如生,令人望之而生敬意。這正是人們心目中,張勇老捕頭應有的模樣!
重塑的張老捕頭塑像與土地公神像並肩而立,共享香火,這在此地是破天荒的頭一遭,卻得到了所有百姓的一致認同。在他們心中,張老捕頭守護這條驛道、庇佑行旅的功德,已足以讓他配享這份殊榮。
祠堂修繕、神像重塑完成的那一日,舉行了簡單而隆重的開光儀式。附近村落的百姓幾乎都來了,王婆婆在陳阿福和周正的攙扶下,站在人群的最前方。看著那尊英武的兒子塑像(她心中始終覺得張勇還是那個讓她牽掛的孩子),老人的淚水再次湧出,但這一次,淚水裡飽含的不再是純粹的悲傷,更多的是欣慰、驕傲與深深的感動。香火繚繞,鞭炮齊鳴,荒廢多年的祠堂,自此煥然一新,殿宇莊嚴,香火日漸鼎盛,成了古驛道上一處重要的精神地標與信仰寄托。
陳阿福果然信守了他的誓言。自此以後,他每次送貨途經此地,無論風雨,無論早晚,必定會踏入這座修繕一新的祠堂。他有時會帶來新鮮的瓜果作為供品,有時會仔細地拂去神像上的灰塵,有時隻是靜靜地站在張老捕頭的塑像前,默默地說上幾句話,彙報一下沿途的平安,彷彿在與一位長輩談心。
他還時常繞道去縣城看望獨居的王婆婆,給她帶去一些鎮上新出的軟糯點心,或者一些老人家需要的米麵油鹽,陪她說說話,講講路上聽來的趣聞,慰藉老人的孤寂。王婆婆也將阿福視若子侄,每次他來,渾濁的眼中總會閃爍出溫暖的光芒。
阿福用自己的行動,默默地、持之以恒地踐行著他當日立下的誓言,將那份對恩情的銘記與對正義的守護,化為了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溫暖與堅持。他不再僅僅是一個路過祭拜的腳夫,更成了這座祠堂與那段往事之間,一個活著的、溫暖的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