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10章 塵緣了仙去,美談警世人(全文完)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10章 塵緣了仙去,美談警世人(全文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黃仙人這一拜,情深意重,充滿了無儘的感激。

“恩公!”他的聲音不再尖細,而是變得清越溫和,帶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沉靜,“恩公兩次助我,一次於歪脖樹下救命,挽我於形神俱滅之際;一次於此蘆葦叢中封正,助我脫去獸胎,得證人身!此恩此德,堪比再造,黃十三……不,黃景修(他為自己取了道號)永世難忘,銘感五內!”

張大奎這才從巨大的震驚中回過神來,連忙上前,雙手用力將黃仙人扶起,語氣依舊帶著那份固有的憨厚與誠摯:“大仙……不,黃仙人快快請起!這如何使得!我……我不過是說了句實話而已。你能得道化形,這是你千年修行、持心守正,積攢功德的結果,是你自己應得的正果,我張大奎何德何能,豈敢居功!”

黃仙人順勢起身,握著張大奎的手,感慨萬千:“恩公過謙了。若非恩公當年善心一念,救我性命,我早已是槐樹下的一縷亡魂;若非恩公三年如一日,以淳良本性相待,消我戾氣,積我善功,我亦無有重來之日;若非恩公方纔發自肺腑,誠心封正,我更是難以衝破最後關隘,得塑仙身。恩公於我,實有莫大因果,此情此恩,絕不敢忘!”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我雖已僥幸化形成功,但仙道根基初穩,如同初生之幼苗,需得回返深山福地,閉關靜修,鞏固境界,方能有望更進一步,真正逍遙於天地之間。”

張大奎聞言,雖有不捨,但也知這是正理,點頭道:“仙人說得是,修行乃是大事,自當以鞏固道基為重。”

黃仙人看著張大奎,目光真誠:“然恩公之情,山高海深,景修雖入山修行,亦不敢或忘。今日在此彆過,他日恩公若遇任何難解之事,或有所需之處,隻需淨手焚香,麵向北方,連呼三聲‘黃景修’或‘黃十三’,我必心生感應,頃刻便至,以報大恩於萬一!”

說罷,他再次後退一步,整了整衣冠,對著張大奎,又是深深一揖。

張大奎知他去意已決,亦不再多言,隻是拱手還禮:“仙人保重!”

黃仙人直起身,對張大奎微微一笑,那笑容中充滿了灑脫與祝福。隨即,他周身泛起淡淡的金色光暈,身形逐漸變得透明,最終化作一陣清越的微風,捲起地上一片蘆花,盤旋而上,直入雲霄,消失在蔚藍的天際之中。

張大奎獨立於蘆葦叢中,仰望著黃仙人消失的方向,許久許久。秋風吹拂著他的衣角,帶來絲絲涼意。他環顧四周,蘆葦依舊,深潭依舊,彷彿一切都未曾改變。但隻有他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怎樣驚心動魄、糾纏著人、妖、愛、恨、生、死、因果、輪回的故事。

從家庭的驟變,好友與妻子的雙重背叛,到救助黃仙,得知真相,寬恕罪責,再到今日親眼見證其得道仙去……這數年間的風雲變幻,起落沉浮,此刻回想起來,真恍如一場大夢。

夢中雖有背叛的痛苦,死亡的陰影,但也有不離不棄的陪伴,寬恕的力量,以及最終善義得到的圓滿。這一切,無不印證著那句古老相傳的至理——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舉頭三尺,確有神明,並非虛言。

後來,青石鎮的生活依舊繼續。張大奎的心結,隨著時光的流逝和黃仙人的得道,也漸漸解開。兩年後,在鎮上長輩的撮合下,他續娶了一位鄰鎮姓李的賢惠女子。李氏容貌端莊,性情溫婉,持家有道,敬他愛他。夫妻二人相敬如賓,和睦美滿。再後來,他們生兒育女,人丁漸旺。張大奎的木匠手藝也有了傳人,晚年兒孫繞膝,安享天倫之樂。

他常常在茶餘飯後,將自己年輕時的這段離奇經曆,細細說與兒孫們聽。他並非為了炫耀,而是為了告誡後人:“做人一世,當以德行為根基。要知恩圖報,守德持正,心存敬畏。錢財利祿,皆是外物,唯有品德,是立身之本。萬不可為了一時之私慾,快了心意,卻毀了立身之德,最終害人害己,追悔莫及。你們需謹記,那劉武與苗金花之結局,便是前車之鑒。”

而鎮外那片蘆葦叢旁的深水潭,自此之後,便被當地人稱為“戒淫潭”或“悔過潭”。每每有年輕子弟行為不端,或鎮中傳出風流韻事,長輩便會以此潭警示,述說當年舊事,勸人莫行不軌,潔身自好。久而久之,這潭水竟真的彷彿有了靈性,鎮上的風氣也為之一清。

至於黃仙人與木匠張大奎的這段跨越物種、充滿傳奇色彩的奇緣,也在青石鎮乃至更遠的地方廣為流傳,成為一樁膾炙人口的美談。人們以此勸人向善,明辨是非,堅信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回。

這正是:

千年修行黃大仙,討封不成反遭難。

叔嫂偷歡德行虧,一句失言斷仙緣。

善有善報惡有惡,深潭葬送不貞魂。

莫道因果無報應,舉頭三尺有神明。

——全文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