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9章 天逢大旱莊稼枯
春日的梅花縣,本應是細雨濛濛、秧苗青青的景象。然而這一年,天空卻澄澈得令人心慌。太陽日複一日地高懸天際,散發著灼人的熱浪,將大地烤得龜裂。
張誠站在自家院中,望著枯黃的草木,眉頭緊鎖。已經整整四十天沒有下雨了,縣裡的老人都說,這是數十年不遇的大旱。
“少爺,井水又降了三尺。”洪伯提著水桶走來,麵帶憂色,“再這樣下去,吃水都成問題了。”
張誠望向遠方乾裂的田地,心中惴惴不安。梅花縣以農業為主,若持續乾旱,秋季必將顆粒無收。屆時糧價飛漲,不知多少人家要挨餓。
更讓他擔心的是,母親近日身體不適,請了郎中來看,說是心火旺盛,需要清熱降火。郎中開了藥方,其中一味藥引竟是蕎麥。
“蕎麥性涼味甘,能清熱降火,正好對症。”郎中將著胡須道,“隻是如今旱情嚴重,蕎麥價格一日三漲,不知...”
張誠立即道:“先生放心,家中備有蕎麥,我這就去取。”
當張誠從西廂房取出蕎麥時,郎中眼睛一亮:“張公子家中竟囤積如此多的蕎麥?真是有先見之明啊!”
煎藥服侍母親喝下後,張誠獨自來到西廂房。望著堆積如山的蕎麥,他忽然明白了白夫人的深意——大旱之年,耐旱的蕎麥將成為救命糧。
果然,隨著旱情持續,縣裡的情況越發嚴峻。河流乾涸,井水枯竭,田裡的作物大片枯死。農民們望著焦黃的田地,捶胸頓足,哭聲遍野。
縣衙開始開倉放糧,但庫存有限,隻能勉強維持粥廠運轉。更糟糕的是,由於旱情遍佈數省,外地糧食進價飛漲,普通人家根本買不起。
就在這時,有訊息傳開——張家囤積了大量蕎麥。
起初是鄰裡上門,試探著想要購買一些。張誠念及鄉親情誼,都以平價出售。但隨著旱情加劇,上門求購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不乏外地糧商,願意出高價收購。
一晚,張誠與母親正在用膳,忽聽門外喧嘩。洪伯匆忙來報:“少爺,門外聚集了許多鄉民,要求購買蕎麥!”
張誠出門一看,不禁駭然。門外黑壓壓地圍了數十人,個個麵黃肌瘦,眼中滿是渴望。見張誠出來,眾人紛紛跪地哀求:
“張公子行行好,賣些蕎麥吧!家裡孩子已經三天沒吃上飯了!”
“我願意出雙倍價錢!不,三倍!”
“求求您了,我老母親病重在床,就想吃一口蕎麥粥...”
張誠望著這些昔日的鄉親,心中酸楚。他深吸一口氣,朗聲道:“各位鄉親請起!張家囤積蕎麥,本為防饑之用。如今大家有難,豈有坐視之理?明日一早,我將開設粥廠,免費供應蕎麥粥!”
人群頓時嘩然,有人感激涕零,也有人懷疑道:“免費?這麼多人要吃,你能供應多久?”
張誠堅定道:“能供一日是一日!隻要張家還有一粒蕎麥,就絕不讓大家餓著!”
這一夜,張家燈火通明。張誠與洪伯召集所有還能動用的下人,連夜架起大鍋,準備次日施粥。張老夫人不顧病體,親自監督籌備。
翌日清晨,張家大門敞開,門外排起長龍。熱騰騰的蕎麥粥香氣四溢,溫暖了無數饑腸轆轆的百姓。張誠親自為鄉民盛粥,看到老人們感激的淚水,孩子們滿足的笑容,他覺得這一切都比賺錢更有意義。
然而訊息傳開後,更多饑民從四麵八方湧來。張家儲存的蕎麥雖多,也經不起如此消耗。更棘手的是,縣裡的大戶們開始施壓,要求張誠將蕎麥賣給他們牟利。
一晚,縣令親自登門。寒暄過後,縣令委婉提出:“張公子仁義施粥,本官深感敬佩。但如今縣庫存糧告急,可否將蕎麥賣給縣衙?價錢好商量。”
張誠沉吟片刻,道:“大人,非是晚輩不肯。隻是蕎麥所剩不多,若賣給縣衙,恐怕無力繼續施粥。不如這樣,我將蕎麥以成本價賣給縣衙,但縣衙須承諾一半用於賑災。”
縣令聞言,肅然起敬:“張公子高義!本官代全縣百姓謝過了!”
就這樣,張家儲存的蕎麥以合理價格售出大半,既緩解了縣衙壓力,又讓張家獲得了可觀收入。計算下來,竟真如白夫人所言,賺了十倍有餘。
更讓張誠驚喜的是,由於蕎麥耐旱的特性,在其它作物絕收的情況下,成為唯一的希望。許多農民前來求購蕎麥種子,希望改種這種耐旱作物。
張誠靈機一動,將部分蕎麥作為種子出售,價格雖高於糧食,但仍遠低於市場價。他還請來老農,免費教授蕎麥種植技術,幫助鄉民度過難關。
一時間,張誠成了梅花縣最受尊敬的人物。昔日嘲笑他讀書傻了的鄰裡,如今無不豎起大拇指;曾經欺辱過張家的族人,也厚顏上門求助,張誠均以德報怨,慷慨相助。
一晚,張老夫人將兒子叫到房中,欣慰道:“誠兒,你父親在天之靈,定會為你驕傲。經商不僅為牟利,更須有道義。你今日所為,頗有你父親當年的風範。”
張誠謙道:“母親過獎了。若非白夫人指點,孩兒也不會有今日。”
說到白夫人,母子二人均感神秘。這位忽隱忽現的婦人,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何對張家如此眷顧?
窗外,久違的雨聲忽然響起。滴滴答答,漸漸連成一片。乾旱了數月的梅花縣,終於迎來了甘霖。
張誠推開窗戶,任由雨絲拂麵。他深吸一口濕潤的空氣,心中充滿希望——雨來了,苦難即將過去;而張家的新生,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