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1章 景元嗜鱉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1章 景元嗜鱉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靖康之變後的第七個年頭,臨安城初具都城氣象。西湖水光瀲灩,錢塘江潮起潮落,南渡的北人在此重建家園。城東清河坊一帶,朱門繡戶鱗次櫛比,其中最氣派的當數懷府。

懷景元立在演武場上,一身戎裝映著晨曦。他挽弓如滿月,箭去似流星,三支連珠箭齊齊釘在百步外的靶心上,引得四周親兵轟然叫好。

“將軍神射!不愧是將門之後!”

景元擲弓於地,朗聲大笑。他年方三十有五,已是殿前司都虞候,掌宮禁宿衛,權柄赫赫。這般年紀得居此位,除卻祖蔭庇佑,更多是靠一身真本事——靖康年間,他護著康王南渡,一路血戰,纔有今日榮寵。

“今日操練到此為止。”景元解下護腕,遞給身旁侍從,“吩咐廚下,午間我要宴請張統製。”

“將軍要備什麼酒菜?”

景元眸光一閃,唇角揚起:“自然是鱉宴。”

說起這嗜鱉之癖,要追溯至景元少年時。他家本是汴京望族,府邸毗鄰金明池。每逢夏日,他常與仆僮垂釣池中,釣得最多便是鱉。某日家中老廚將新釣的鱉配上枸杞、山藥清燉,景元食後竟覺渾身暖熱,氣血通暢。自此便愛上此味,乃至南渡後仍念念不忘。

及至臨安安定,景元多方尋訪烹鱉能手,終在湖州覓得一位老廚,得其真傳後又加以改良,形成懷府獨有的烹鱉之法。他常對幕僚言道:“鱉肉性溫,最是補陽。昔日我在北地征戰,常食此物,故能寒夜不懼,馳騁沙場。”

這話半真半假。景元確實好食鱉肉,但更多是為滿足口腹之慾。他尤愛廚師王三的手藝——此人是三年前投奔來的,自稱曾在蘇州大戶家掌勺,最擅料理水產。

這日午宴,張統製才入席,便見八個婢女魚貫而入,手中皆捧朱漆食盒。

“景元兄今日又備了什麼好東西?”張統製笑問。

景元但笑不語,擊掌三下。王三親自端上一個青瓷大甕,甕蓋未啟,鮮香已溢滿廳堂。

“清燉馬蹄鱉。”景元親自揭蓋,但見湯色乳白,鱉肉酥爛,配上火腿、筍片,更顯精緻,“這是選取錢塘江畔馬蹄山下所產之鱉,肥美無比。張兄請。”

張統製舀一勺湯,入口鮮香醇厚,不禁讚歎:“我在臨安這些年,竟不知有如此美味!”

景元得意道:“這還不算最好。鱉之美味,首在裙邊,軟糯肥潤;次在四足,細嫩爽滑;再次纔是背腹之肉。王三最妙之處,在於能依部位不同,施以不同烹法。”

接著上來的是紅燒鱉掌、生炒鱉片、鱉卵蒸蛋、鱉血羹……林林總總十二道菜,皆以鱉為主料。

席間景元談興愈濃,說起鱉之種種:“鱉乃靈物,夜伏日出,得天地陰陽之氣。故《本草綱目》言其能補陰補陽,強身健體。”他又壓低聲音,“尤其對床笫之事,大有裨益。”

張統製會意大笑。

酒過三巡,景元忽道:“張兄可知,食鱉最重新鮮。死鱉味敗,且有毒性,故必要活宰。”他轉身吩咐:“叫王三來。”

不多時,一個精瘦漢子快步進來,躬身行禮。這便是王三,雖身為廚子,卻手指潔淨,衣襟無汙,唯雙目略顯渾濁,似是常年受油煙熏灼所致。

“將軍有何吩咐?”

“現宰一鱉,與張統製下酒。”

王三應聲退下。片刻後回來,手中已提著一隻青鱉。那鱉約有碗口大小,甲殼青黑,四爪亂劃。

廳中眾人皆注目而視。隻見王三將鱉置於案上,左手按住鱉背,右手自腰間抽出一把薄刃小刀。刀光一閃,準確切入鱉頸。鱉血湧出,流入早已備好的玉碗中。那鱉身猶在扭動,王三手法嫻熟,不過片刻已將鱉肉分離。

景元撫掌笑道:“好!血歸我,肉與張統製下酒。”

王三奉上鱉血酒,景元一飲而儘,唇齒染赤,更顯豪氣。

張統製見狀,心中雖覺殘忍,卻也不便表露,隻得強笑附和。

宴畢送客,景元已有七分醉意,拉著王三的手道:“今日之功,全在你。自明日起,你月錢加倍,再撥兩個小廝幫你。”

王三躬身謝恩,臉上卻無喜色。

景元不解:“怎麼?嫌賞賜不夠?”

王三忙道:“將軍厚恩,小人感激不儘。隻是...”他欲言又止。

“但說無妨。”

“小人近日宰鱉,總見鱉目垂淚,心中不安。”王三低聲道,“昨日更夢群鱉索命,驚醒後汗透重衣。懇請將軍容小人歇息幾日,或讓其他廚子代勞。”

景元聞言大笑:“你這廝,終日殺生,倒信起這些來了!鱉乃無知畜生,何必自擾?若是懼怕,我明日請靈隱寺的和尚來做法事,超度超度便是。”

王三不敢再言,唯唯退下。

景元望著他的背影,搖頭嗤笑:“婦人之仁!”隨即吩咐管家:“明日多買些鱉來,要最大的。再請幾個同僚,設全鱉宴。”

是夜,懷府後廚鱉籠中,十餘隻青鱉疊壓掙紮,暗夜中眸光點點,似含幽怨。

而王三臥於榻上,輾轉難眠,頸間莫名生出一圈紅痕,微微刺癢。他隻當是蚊蟲叮咬,並不在意。

殊不知,厄運之索,已悄然纏繞。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