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12章 因果之辯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12章 因果之辯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六月初,臨安太學。明倫堂前古柏參天,堂內學子濟濟,正為今歲科舉備戰。然今日講學,主題卻是近日滿城風雨的“懷府疑案”。

主講的是太學博士周敦實,年過五旬,學貫儒釋。他輕撫長須,丟擲一問:“懷府連喪二命,或言巧合,或言報應,諸生何以觀之?”

堂下頓時嘩然。學子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青衣學士李振先起身:“子不語怪力亂神。學生以為,此乃巧合。王三所患,或是奇症;阿良之死,或是凶案。鱉靈雲雲,實為愚民妄言。”

旁有灰衣學子反駁:“不然。《尚書》雲: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懷景元殺生無度,豈無報應?學生聞西域高僧言,業力如影隨形,非虛言也。”

又有人道:“《周易》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然報應之說,玄之又玄,豈可儘信?”

爭論漸烈,竟成儒釋之辯。

周敦實含笑傾聽,待眾人語歇,方道:“諸君可知,昨日靈隱寺慧明長老贈老夫一物?”說著取出一卷經文,“此乃《法華經》中一段:眾生業報,不可思議。”

他展開經卷,緩緩道:“佛家言因果,儒家講天人感應。其理一也:人心一念,天地皆知。懷景元嗜殺成性,豈無感應?”

有學子質疑:“若依此說,屠夫獵戶皆該橫死,然事實非然。”

周敦實歎道:“此問甚妙。然殺生為業與以殺為樂,其心不同。懷景元非為生計,實為口腹之慾,更當堂宰殺以為樂,此心殘忍,故感召惡果。”

辯論傳出太學,漸成臨安城熱議話題。佛寺道觀藉此宣揚戒殺放生,香火鼎盛;儒者則多持理性,謂當究人事而非言天道。

然民間多信業報之說。昔日臨安食鱉成風,酒樓飯肆皆以鱉肴為招牌。自懷府事發,食鱉者驟減。西湖畔釣鱉者絕跡,鱉市蕭條。

有鱉販不服,當街宰鱉以證無事。圍觀者竟見鱉目流淚,駭然四散。次日鱉販暴斃家中,頸有紅痕。於是流言更盛,謂鱉靈遷怒。

臨安府尹趙汝謙甚為頭疼。這類案件最是難辦,既不能以妖異結案,又查不出真凶。隻得增派巡夜,嚴查謠言。

六月中旬,有書生作《鱉靈辯》一文,貼於鬨市:

“世言鱉靈索命,愚者信之。夫鱉,蠢物也,安能索命?然懷府之事,確有蹊蹺。餘謂非鱉靈作祟,實乃人心自招。懷景元以殺為樂,府中必蓄怨氣。王三、阿良助紂為虐,心自不安,故生幻象,終致橫死。所謂鱉靈,實乃心魔耳...”

此文一出,頗得士人讚賞。然百姓仍信鱉靈之說,甚至有人建鱉神廟,香火供奉,求勿作祟。

懷景元閉門謝客,偶有故交來訪,皆言其消瘦甚多,精神恍惚。每聞“鱉”字,則麵色大變,如坐針氈。

七月孟蘭節,西湖放河燈。萬盞明燈順流而下,如星河落九天。景元獨登懷府高樓,望燈影幢幢,忽憶昔年宴飲,鱉血染紅西湖水的豪情,不禁冷汗涔涔。

是夜夢魘更甚。見王三、阿良攜無數無頭鱉屍而來,沉默立於床前。景元驚醒,忽見窗外井口綠光大盛,中有巨影浮動。

他駭極,取劍擲去。劍入井中,竟無聲響。

翌日,命人撈井,得劍,劍身鏽跡斑斑,似被強酸所蝕。更奇的是,劍旁竟有一物——半片鱉甲,與官府所得恰好配對。

景元持甲在手,但覺冰寒刺骨。甲上忽現字跡,細細辨之,竟是“冤冤相報”四字。

他長歎一聲,擲甲於地。自此徹底戒絕葷腥,日日誦經唸佛。

然臨安城中,因果之辯仍未止息。太學生分成數派,各執一詞;市井百姓則多信業報,見鱉必拜。

有聰明人看出商機,製鱉形護身符售賣,竟一時紙貴。

而西湖深處,巨鱉傳說愈演愈烈。漁人皆言,曾見桌大老鱉浮水,目如燈籠,背甲隱現人臉紋路。

真耶?假耶?無人能辨。

唯江水東流,日夜不息。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