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17章 餘波未平;汪旦之誌;警世遺訓(全文完)
寶蓮寺案雖然告一段落,但餘波遠未平息。隨著案情的深入,越來越多的涉案人員被揪出,整個永淳縣乃至南寧府都人心惶惶。
汪旦根據新發現的證據,繼續追查涉案官員和鄉紳。南寧知府被革職查辦,押送京師待審;前任永淳知縣被罷官流放;按察司某官員畏罪自殺。還有十餘名各級官員受到不同程度的處分。
當地鄉紳也紛紛落網。李員外病死在獄中;王掌櫃的家產被抄沒;趙師爺被判處流放。那些參與寺中淫亂活動的富商豪紳,一個都沒能逃脫。
汪旦秉公執法,不徇私情,得罪了不少人。有人暗中散佈謠言,說他辦案是為了斂財奪產;有人寫信到京城告狀,誣陷他濫用職權;甚至有人雇凶行刺,好在李彪警惕,及時擒獲刺客。
更複雜的是那些受害婦女的安置問題。許多婦女羞於見人,整日閉門不出;有的被夫家休棄,無家可歸;還有的竟然懷上了僧人的孩子,不知該如何處置。
汪旦特地撥出專款,在城外設立善堂,收容無家可歸的婦女。還請來女醫官為她們診治療傷,請女先生教她們手藝,讓她們能夠自食其力。
對於那些懷有身孕的婦女,汪旦尊重她們的選擇:願意留下的,善堂提供衣食;想要墮胎的,官府安排醫官;想要送人的,幫助尋找收養人家。
這些舉措雖然得到多數人認可,但也引來一些非議。有些道學先生指責他縱容失節婦人,有些鄉紳則認為他多管閒事。
最讓汪旦痛心的是,有些受害婦女不堪壓力,選擇自儘。短短一個月內,就有六人投河、三人上吊。每接到一例報告,汪旦都深感無力。
大人已經儘力了。李彪安慰道,這都是那些淫僧造的孽。
汪旦搖頭:若是能早一些發現,或許就能少一些悲劇。
這時,朝廷的旨意到了。皇帝對寶蓮寺案十分重視,下令全國整頓寺院,嚴禁類似活動。還特地表彰汪旦剛正不阿,辦案有力,賞銀百兩,升官一級。
但汪旦開心不起來。他知道,這場風波中沒有真正的贏家。那些受害的婦女,那些無辜的女嬰,那些被玷汙的佛法,都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寶蓮寺案後,汪旦聲名大噪。不僅百姓稱他汪青天,上司也對他刮目相看。然而他卻更加謹慎勤政,深藏功與名。
這天,按察使司派人送來請柬,邀請汪旦赴桂林參加官宴。宴會上,大小官員紛紛向他敬酒,稱讚他辦案有力。
汪大人真是我輩楷模啊!
以後還要多多仰仗汪大人!
汪旦謙遜回禮,不驕不躁。他知道,這些奉承背後,有多少是真心,有多少是假意。
宴後,按察使特地留下汪旦,暗示道:汪大人此次立下大功,朝中已有議論。若是願意...本官可代為打點,保你早日高升。
汪旦明白其中的意思:隻要他肯對某些涉案官員網開一麵,就能得到更快升遷。但他毅然拒絕:下官辦案隻為秉公執法,非為個人前程。
按察使麵露不悅,但也不便強求。
回到永淳縣後,汪旦更加勤於政事。他整頓吏治,嚴懲貪腐;興修水利,發展農桑;設立義學,教化百姓。特彆是對境內寺院,他定期巡查,嚴防類似寶蓮寺的事件重演。
那些想要賄賂他的鄉紳,都被他嚴詞拒絕;那些想要說情的關係,都被他擋在門外。他甚至立下家規:凡有送禮說情者,一律不見;凡有公事求助,隨時接待。
百姓們更加愛戴這位清官,但也有人笑他太傻:這麼不會做官,恐怕一輩子就在知縣任上打轉了。
果然,三年任滿,同期官員大多升遷,隻有汪旦平調到他州繼續任知縣。友人替他抱不平,他卻淡然一笑:官不在大,在於為民;祿不在厚,在於心安。
在新的任上,他依然秉公執法,勤政愛民。後來雖然也破獲了幾起大案,但再沒有像寶蓮寺案那樣轟動。他安於平淡,致力於地方建設,深受當地百姓愛戴。
晚年致仕後,汪旦回到家鄉泉州,開辦書院,教書育人。他常以寶蓮寺案為例,告誡學生:為官者當以民為本,執法者當以公為先。切不可徇私枉法,辜負朝廷,辜負百姓。
他的學生中後來出了不少好官,都將汪公遺訓牢記心中。
汪旦死後,當地百姓自發為他立祠祭祀。祠中匾額上書清正廉明四個大字,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寶蓮寺案雖然已經過去多年,但留給後人的思考卻從未停止。此案不僅暴露了佛門中的敗類,更揭示了人性中的貪婪與虛偽。
那些道貌岸然的僧人,打著佛祖的旗號,行著禽獸的勾當;那些虔誠拜佛的善信,被貪欲矇蔽雙眼,看不透其中的騙局;那些食朝廷俸祿的官員,為了一己私利,包庇縱容罪惡。
更可悲的是那些受害的婦女。她們懷著最虔誠的希望,卻遭到最肮臟的玷汙;她們祈求子嗣延續香火,卻不知自己成了彆人泄慾的工具;她們甚至為生下而自豪,殊不知那是罪惡的結晶。
此案警示世人:不可盲信神佛,不可貪圖捷徑,不可迷失本心。真正的福報來自積善行德,來自勤勉努力,來自堅守人倫綱常。
同時也警示為官者:權力來自百姓,當用於百姓;執法貴在公正,不容徇私舞弊;監督必須嚴格,不可流於形式。
寶蓮寺遺址上的石碑,曆經風雨,字跡漸漸模糊。但過往行人仍然會在碑前駐足,讀著那段驚心動魄的曆史,引以為戒。
偶爾還有愚昧的百姓在遺址偷偷燒香,祈求送子靈驗,被後人嘲笑不已。可見破除迷信之路,依然漫長。
汪旦的後人將他的辦案經曆整理成書,名為《寶蓮寺案記》,詳細記錄此案始末。書中最後寫道:佛本善心,人自汙之;法本公正,人自曲之。故善惡不在佛,而在人心;是非不在法,而在人情。願後人以此為鑒,正心明性,守正不阿。
這段曆史教訓,永遠值得銘記。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