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8章 暗流湧動 複仇之網
大業元年,煬帝的龍椅尚未坐熱,那被壓抑了多年的雄心和虛榮,便如同脫韁的野馬,開始肆意奔騰。他再無需像太子時期那般隱忍克製,他要向天下人,尤其是向那個始終不肯徹底馴服的女人,展示他無上的權威與功績。
一道旨意,震驚朝野:營建東都洛陽!
“陛下,關中甫定,元氣未複,去歲大旱,民生凋敝。此時征發二百萬民夫大興土木,恐傷國之根本,激起民變啊!”老臣蘇威再次顫巍巍地出列,老淚縱橫地勸諫。他雖因陳氏一言得以保全性命,但憂國之心未泯。
龍椅上的楊廣,身著繁複華麗的龍袍,麵容冷峻,聞言隻是冷哼一聲,目光如刀鋒般掃過殿內群臣:“蘇愛卿是老糊塗了麼?朕營建東都,乃是為了控扼山東,便利漕運,鞏固我大隋萬世之基業!豈是你能妄加揣度的?”他的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以及一絲對阻礙他宏圖大業者的不耐煩。
就在這時,坐在禦座旁珠簾之後,被特許“旁聽”朝政(實為煬帝一種扭曲的炫耀與占有)的陳氏,輕輕放下了手中的茶盞,發出細微卻清晰的聲響。她透過珠簾的縫隙,看著下麵跪伏在地、白發蒼蒼的蘇威,聲音清越而平靜地開口了,這是她第一次在朝堂上發聲:
“陛下,蘇大人年事已高,言辭或許急切,然其忠心,日月可鑒。修建東都確係國策,然若能稍緩工期,或分批次征發民夫,或可稍減民力,亦顯陛下仁德。”
她的聲音不大,卻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一顆石子,滿朝文武皆驚,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那搖曳的珠簾。蘇威更是愕然抬頭,難以置信。誰也沒想到,這位身份尷尬、深居簡出的先帝妃嬪,竟會在此刻為一位勸諫的老臣說話。
煬帝也是一愣,側頭看向珠簾後那模糊而曼妙的身影,臉上閃過一絲詫異,隨即卻化為一抹奇異而滿足的笑容。他喜歡這種感覺,喜歡她介入他的世界,哪怕隻是微不足道的一句話。這讓他覺得,她正在逐漸被他掌控,與他產生聯係。
“愛妃言之有理。”煬帝的語氣竟緩和了幾分,他看向蘇威,“蘇愛卿,念你一片忠心,此次便不計較了。退下吧。東都之建,朕意已決,工期不得延誤,但可令有司妥善安置民夫,不得過度盤剝。”這最後的補充,已是難得的“讓步”。
蘇威複雜地看了一眼珠簾,叩首謝恩,顫巍巍地退回了班列。
下朝後,煬帝摟著陳氏的肩,回到蓬萊閣,語氣中帶著一絲玩味:“今日為何替那老頑固求情?”
陳氏垂眸,掩飾住眼底的冰冷,語氣恭順而淡然:“臣妾隻是不想陛下因一時之怒,擔上苛待老臣、不恤民力的名聲,被後世史書詬病為……暴君。”
“暴君?”煬帝嗤笑一聲,手指抬起她的下巴,迫使她看著自己,“朕若是暴君,第一個就該殺了你這個屢屢忤逆朕意、還試圖乾預朝政的女人!”
陳氏心中冷笑,麵上卻不動聲色:“陛下若覺臣妾乾涉朝政,臣妾日後不再多言便是。”
“不,”楊廣卻笑了,笑容中帶著掌控一切的得意,“朕準你說。朕倒要看看,你這聰明的小腦袋裡,還能想出些什麼。隻要你乖乖留在朕身邊,朕容得下你的小性子。”他享受的,正是這種將一切(包括她的反抗與智慧)都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感覺。
陳氏不再言語。她深知,這隻是開始。她的進言,並非為了真正幫助楊廣,而是在小心翼翼地試探權力的邊界,在群臣麵前埋下“仁德”的種子(哪怕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藉此更深入地瞭解這個帝國的運轉機製,瞭解楊廣的弱點。
而她的複仇,絕不僅僅侷限於朝堂之上的幾句言語。
大業二年,煬帝再下驚天動地之令:開鑿大運河!溝通南北,以利漕運與巡幸。數百萬民夫被征發,如同螻蟻般,奔赴那望不到頭的河道工地。沉重的勞役,惡劣的條件,監工的鞭撻……死者相枕於道,哀鴻遍野。“無向遼東浪死歌”的怨憤之聲,開始在民間悄悄流傳。
這天夜裡,蓬萊閣內燭火昏暗。陳氏秘密召見了通過表兄陳棱安排、偽裝成運送宮中用度物品的商人進入宮中的心腹信使。
“表兄那邊,情況如何?”陳氏屏退左右,隻留青蓮在門外望風,急切地問道。
信使壓低聲音:“回稟娘娘,陳大人讓小人稟報,運河沿線,已是十室九空,民怨沸騰。山東王薄已然聚眾起義,自稱‘知世郎’,言‘知世郎,總知世事,浪打浪,死了算’,應者雲集!”
陳氏眼中閃過一道銳利的光芒,如同暗夜中的閃電。機會來了!民怨,正是她可以利用的最強大的武器!
“回複表兄,”陳氏聲音壓得極低,卻字字清晰,“我要他不惜一切代價,暗中資助這些義軍。錢財、布匹、藥材,甚至……一些無關緊要的官府動向,都可以提供給他們。務必做得乾淨,絕不能留下任何把柄!”
信使聞言,大驚失色,冷汗瞬間濕透了內衫:“娘娘!這……這可是誅連九族的大罪啊!一旦敗露……”
“誅九族?”陳氏冷笑一聲,那笑聲裡充滿了無儘的悲涼與恨意,“陳氏一族,早在多年前就已血流成河,如今剩下的,不過寥寥數人,苟延殘喘。表兄他……難道忘了,我姑母,他的母親,當年是如何‘意外’身亡的嗎?”
信使沉默了下去。他當然知道,陳氏的姑母,在文帝駕崩後不久,便神秘暴斃。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這是新帝楊廣在殺人滅口,清除可能與陳氏舊事有牽連的知情人。
“臣……明白了。”信使重重叩首,語氣變得無比堅定,“陳大人與臣等,定不負娘娘所托!縱萬死,亦要為我陳氏滿門,討還公道!”
複仇的網路,開始藉助民力的洶湧暗流,悄然延伸向帝國的各個角落。
大業五年,煬帝為了彰顯國威,震懾四夷,決定北巡塞外。然而,誌得意滿的他,卻在雁門關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危機——被突厥始畢可汗率領數十萬鐵騎重重圍困!訊息傳回長安,朝野震動,人心惶惶。
蓬萊閣內,陳氏得知訊息,眼中閃過一絲近乎瘋狂的決絕。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借刀殺人!
她以祈福為名,召見了已被她暗中拉攏、對煬帝暴政心存不滿的心腹太監李安。
“李安,你即刻設法,將此令傳給宇文述將軍。”陳氏取出一枚仿製得幾乎可以亂真的兵符,以及一道偽造的調兵手諭,“就說陛下有密旨,命他即刻率精銳騎兵,火速救援雁門!”
李安看著那兵符和手諭,嚇得麵如土色:“娘娘!這……調動大軍,非同小可!沒有陛下親授虎符,宇文將軍恐怕……”
“陛下被困,情勢危急,豈能拘泥常理?”陳氏打斷他,語氣斬釘截鐵,“此乃陛下密令,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你隻管去傳令,一切後果,本宮承擔!”她當然不是真的要救楊廣,她是要將宇文述這支精銳,引向突厥預設的埋伏圈,或者至少,擾亂救援部署。
同時,她通過另一條絕密渠道,將一份關於隋軍雁門外圍佈防薄弱點的情報,巧妙地泄露給了突厥人。
這是一場驚心動魄的豪賭。若成功,楊廣將葬身塞外;若失敗,她將萬劫不複。
然而,命運似乎依舊眷顧著那個暴君。宇文述雖接到“密令”將信將疑,但救駕心切,加之其本身驍勇善戰,竟硬生生突破重圍,將煬帝從九死一生中救了出來。
雁門脫險後的煬帝,驚魂未定,非但沒有反思自身,反而變得更加多疑和殘暴。他認為是朝中有人與突厥勾結,意圖謀害自己,回京後,便以“通敵”為名,處死了一大批他平素看不順眼或心存疑慮的大臣,朝堂之上,血腥彌漫。
陳氏的借刀殺人之計雖然未能成功,但卻極大地消耗了隋朝的國力與軍力,更如同催化劑般,加劇了煬帝的暴虐與眾叛親離。她的複仇之網,正在一點點地收緊,雖然緩慢,卻堅定不移地將這個不可一世的帝國,拖向深淵的邊緣。
她站在蓬萊閣的窗前,望著太液池上氤氳的水汽,嘴角勾起一抹冰冷而詭異的弧度。
“楊廣……這一次,算你命大。但下一次……你不會永遠這麼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