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13章 購置田產興家業
婚後次日清晨,張誠醒來時,發現枕邊人已不在。他披衣起身,隻見柳雲正在庭院中指揮下人打掃院落,那從容不迫的氣度,儼然已是家中的女主人。
“夫君醒了?”柳雲轉身見他,嫣然一笑,“早膳已經備好,母親正在廳中等我們用膳呢。”
張誠心中溫暖,上前握住她的手:“這些事讓下人做便是,何必親力親為?”
柳雲柔聲道:“既為張家婦,自當儘心竭力。況且...”她壓低聲音,“我非尋常女子,這些瑣事並不費力。”
用過早膳,白夫人將張誠夫婦叫到跟前:“如今你們已成家立業,老身也該功成身退了。臨行前,尚有幾句囑咐。”
張誠忙道:“嶽母請講,小婿定當謹記。”
白夫人道:“你如今雖有積蓄,但坐吃山空終非長久之計。當購置田產,以為根本。”她取出一張地契,“這是城北二百畝良田的地契,老身已經為你談妥價錢,明日便可交割。”
張誠接過地契,又驚又喜:“這...這如何使得?嶽母已經幫我們太多...”
白夫人擺手笑道:“一家人何必說兩家話。這二百畝田地位於清水河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若是好生經營,年年都有穩定收入。”
柳雲也道:“母親說的是。夫君,咱們如今雖有銀錢,卻無恒產。購置田產確是長遠之計。”
於是次日,張誠便與地主辦理了交割手續。這二百畝田地果然如白夫人所言,都是上好的水澆地,佃戶也都是老實本分的莊稼人。
柳雲親自下田檢視,對張誠道:“這些田地確實肥沃,但種植方式太過陳舊。我幼時隨母親雲遊四方,見過許多新奇的種植方法,或可一試。”
張誠好奇道:“娘子還懂農事?”
柳雲微笑:“略知一二。”她便吩咐佃戶改種高產作物,采用輪作之法,又教他們製作堆肥,改善土壤。
起初佃戶們還將信將疑,但見新主母言之有物,且待人和氣,也就依言試行。不料當年秋收,產量竟比往年提高了三成有餘!佃戶們喜出望外,對柳雲佩服得五體投地。
除了經營田產,柳雲還重拾了張家的老本行——紡織。她在西廂房設了織機,親自紡織。令人驚歎的是,她織出的綢緞質地細膩,花紋精美,遠勝尋常織工。
一日,縣裡最大的綢布商趙掌櫃來訪,見到柳雲織的綢緞,驚為天人:“這...這織工堪比蘇州名師!敢問夫人師從何人?”
柳雲謙道:“不過是家學淵源,略通皮毛罷了。”
趙掌櫃當即提出高價收購柳雲所織的綢緞。柳雲卻道:“掌櫃的美意心領了。不過我打算自產自銷,在西街鋪麵開設綢布莊。”
張誠有些擔心:“咱們從未經營過綢布莊,能行嗎?”
柳雲自通道:“夫君放心。我不僅會織,更懂染織之法。咱們可以自產自銷,利潤更大。”
果然,柳雲開設的“雲錦齋”一開業便生意興隆。她織的綢緞色彩鮮豔不易褪色,花紋新穎彆致,很快就在梅花縣打響了名號。更有外地客商慕名而來,訂單絡繹不絕。
張誠見妻子如此能乾,既欣慰又慚愧:“這個家全靠娘子打理,我倒成了閒人。”
柳雲嗔道:“夫君說的什麼話?外頭田產、鋪麵的事,不都是你在操持?咱們夫妻同心,其利斷金。”
於是夫妻二人分工合作:張誠主管田產和對外經營,柳雲主管紡織和內部管理。不過半年光景,張家產業又翻了一番,成為梅花縣新晉的富戶。
更難得的是,夫妻二人待下寬厚,時常周濟貧苦,在鄉裡聲譽極佳。曾經欺辱過張家的族人,如今也都上門賠罪求助,張誠夫婦以德報怨,慷慨相助。
一日晚間,夫妻二人在燈下對賬。柳雲忽然道:“夫君,我近日夜觀天象,見紫微星暗淡,恐天下將有變亂。咱們還需多置恒產,以備不時之需。”
張誠驚訝道:“娘子還懂星象?”
柳雲微笑:“隨母親學過一些。況且...她壓低聲音,我們狐族對天地氣運本就敏感。
張誠沉吟道:“既然如此,明日我再看看有無合適的田產可置。”
柳雲卻搖頭:“田產固然重要,但亂世之中,金銀更易招禍。不如多囤積糧食布匹,既能保值,危急時還能救濟百姓。”
張誠深以為然,於是陸續購建糧倉,囤積糧食布匹。又在後院開挖深井,以防變故。
這些舉措在太平年間看似多餘,但張家下人發現,主母每一個看似奇怪的決定,後來都被證明極具先見之明。久而久之,大家對柳雲越發敬服,私下裡都說少夫人不是凡人。
這日,白夫人前來辭行:“見你們夫妻和睦,家業興旺,老身也就放心了。今日一彆,不知何日再會,你們要好自為之。”
柳雲不捨道:“母親何必遠行?就在此處安享晚年豈不好?”
白夫人搖頭:“你我終究非俗世中人,不宜久居凡塵。況且...她意味深長地看了女兒一眼,你既選擇凡間姻緣,就當遵守人間法則,不可輕易顯露神通。
說罷,白夫人化作一道白光,倏忽不見。張誠這才真正相信嶽母確是得道仙狐,心中更是敬畏。
柳雲望著母親消失的方向,輕聲道:“夫君,母親離去,我心中總有些不安。近日縣裡似乎有些異動,咱們還需多加小心。”
張誠握住她的手:“娘子放心,一切有我。”
然而他們都不知道,一場風波正在悄悄逼近。命運的齒輪,已經開始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