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生意經 第二章福建人生意經——從血泊中撈金子
-
福建人生意經——從血泊中撈金子
福建人遍及世界各地,有著蒲公英一樣的精神。他們不擇地域、環境:不論是空氣稀薄的青藏高原,還是人跡罕至的西部邊陲;無論是繁華的大都市,還是偏遠的小縣城;無論是開放的巴黎,還是保守的朝鮮。隻要可以生存,隻要可以發展,他們就會在那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福建人這種四海為家、隨遇而安的堅韌與頑強讓人心驚膽戰。
1不怕風險,敢拚敢贏
在閩地人看來,人生在世,做什麼事都離不開拚搏精神,否則就不可能有“成功”二字。做事要拚到底,許多事你拚了或許也拚不贏,但不拚則更不會贏。其實正是這麼一個“拚”字,支撐起了閩人的精神世界。
閩裔華人與其他地區華人最大的不同是,他們雖然同樣害怕失敗,但他們不會被失敗壓倒,失敗以後仍要拚下去。很多閩裔商人都曾三起三落,屢戰屢敗,但失敗總是無法打倒他們,挫折總是難以嚇退他們,他們敗而愈奮、挫而彌堅,始終保持著個人對生命的最高要求:用自己的智慧鑄造商業的輝煌。所以他們一直在拚,拚了一輩子,拚了幾代人,拚了數百年。因而纔有人說,看見福建人,你會覺得自己白活了。福建人有一種狠勁兒,他們可以用全部的生命來追求自己的最高境界,不肯浪費一分一秒,直至不死不休的地步,正如誇父追日,生命不息,追而不止。正是這種狠勁兒,造就了昔日輝煌的閩商群落,當今名傳四海的閩裔華商。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閩裔商群創業者的經曆中,有的人竟不止失敗過一次,而是好幾次,甚至接二連三,但他們最終還是能站起來。
屢戰屢敗的閩裔商人謝建隆最具代表性。
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謝建隆幼年喪父,12歲就在一家鎮上鐵匠鋪裡當學徒。1937年,15歲的謝建隆告彆家人,隻身來到雅加達,投入到了雅加達的自行車修理業。謝建隆勤快,肯動腦筋,又十分節儉,不久就有了點兒小家當,便開起了一家店鋪,經營農副產品並逐漸擴展經營範圍,經營一些低成本日常用品,起早貪黑地做,所得利潤分毫不敢浪費,馬上投入店鋪的經營。五年之後,謝建隆已是一個殷實的閩裔商人,當初的小店也成了附近知名的大店鋪。對於有事業心的人來說,錢能長誌,謝建隆由此雄心勃勃,不斷尋找商機,以擴充經營範圍。
不幸的是,緊接著卻來了災難。就在此時,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占領印度尼西亞,對雅加達開始進行大洗劫。謝建隆的店鋪首當其衝。不僅店鋪遭到了洗劫,人也被日本軍隊帶走關了半年之久。謝建隆出來後家產已蕩然無存,此時他的哥哥也已去世了。那段時間裡幾乎可以說是日月無光、天地變色,謝建隆簡直無法承受這巨大的打擊。大哥的去世,使照看四個弟妹的重擔落到了年方20歲的閩裔僑人肩上,責任感使謝建隆挺了過來。不得已之下,做過老闆的他隻得重操舊業,繼續以撿垃圾為生。一直到戰爭結束後,他還是無法繼續做什麼生意,最後選擇了“出國”這條出路。他到阿姆斯特丹去學習皮革製造並嘗試著做了一段生意,準備戰後以此為業。1949年,獨立後的印度尼西亞百廢待舉,商機無限。謝建隆趁機從荷蘭回到了印度尼西亞。由於在荷蘭待了兩年,受到荷蘭市場氣氛的影響,他先入為主地以荷蘭市場形勢判斷印度尼西亞市場,認為全印度尼西亞有1億人口,人們對皮革製品的需求十分巨大,市場前景無限廣闊。這個盲目樂觀的判斷導致了他的失敗。他先是把在荷蘭賺的一筆錢全投了進去,又舉了一些債,信心十足地辦了一個皮革加工廠,光是租廠房、買設備、招工人、采購原料幾項,就花去了钜額資金。原以為會財源滾滾,誰知卻弄了個虎頭蛇尾,不僅業務難以開展,兩年後更因嚴重虧損而破產倒閉。不得已之下,他隻得賣廠還債。
但閩南人就是閩南人,不知憂愁,隻懂拚搏,這一特性使謝建隆很快活躍了起來。1952年,他向親友們籌借了一筆資金,成立了環球桑卡公司,經營土特產。但僅僅三年,環球桑卡就倒閉了。經曆了曆次失敗的謝建隆病了三個月,身體倒下而意誌未倒,他創業之心不改,並回顧了自己曆次的失敗,正視了自己在經營上所犯下的種種錯誤。
謝建隆重新振作了起來,從這一刻起他認清了自己,成為一個成熟的商人。1957年他與人合股成立了阿斯特拉國際貿易公司。在最初的兩三年內,他把業務範圍定位在收購出口椰乾、香菜油並輸出農副產品植物油,部分商品出口到英國、荷蘭和原聯邦德國上。1960年,他開始經營出口國外的一些機械產品。阿斯特拉國際貿易公司最初幾年的發展雖然並不是很快,但每一步都邁得很穩健,謝建隆當時像一個馬拉鬆運動員一樣步伐穩健。
進入20世紀70年代,阿斯特拉國際貿易公司開始組裝汽車,到1981年累計出產汽車173297輛,占印度尼西亞7%的份額。到1991年,公司年生產量已達34萬輛,占印度尼西亞市場的54%。至此,“阿斯特拉”成為印度尼西亞人的驕傲,謝建隆也因其創業成功的神話般的經曆而成為印度尼西亞青年心儀的偶像。
對於以打拚對抗事業的挫折帶給人的收穫,謝建隆自然體會良多,他多次向印度尼西亞青年介紹自己的心得,勉勵有誌創業的青年:要想在事業上獲得成功,最主要的一點是不怕失敗,永遠保持蓬勃向上的精神,不因成敗左右自己,破壞自己的心理防線。從修自行車、撿垃圾起步,到成為印度尼西亞汽車行業大佬,有不平凡的創業經曆和輝煌的業績作證,謝建隆的經驗之談自然切實可信,令人回味不已。而作為一名閩裔華商,謝建隆的打拚精神也早已深深影響了印度尼西亞商界。2000年年初,為紀念百年創業曆史,《時代週刊》選出全球50位傑出人物,其中的6位實業家中就有3位閩裔華人,其中就有汽車大王謝建隆。
敢於打拚纔會贏,這是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閩裔商人創業經曆的總結,是淚水、汗水凝結而成的經驗,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都可以成為商界人士永遠的座右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