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宰相的非正常死亡 ●南門立木
-
●南門立木
改革當然會遇到阻力,這些阻力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麵,一是平民百姓,二是世襲貴族。平民百姓並非不願意變更舊法,但他們更希望生活安定,不知道商鞅頒佈的新法能夠持續多久,如果三天兩頭變更,朝令夕改,再好的法令也不會給百姓帶來好處,隻能使他們無所適從。
為了取得百姓的信任,商鞅製定好了新法,在頒佈執行前先搞了一個試驗。他找了根三丈長的大木頭立在國都雍城的南門,招募民眾,許諾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去北門,就賞賜給他“十金”。當時所謂的金,並非真正的黃金,而是指的銅,銅可以用來鑄錢,可以做高級器皿,更可以鑄造工具和武器,在當時的價值和後世的黃金不相上下。
當時的城池都很小,估計從雍城南門跑到北門,也不過半頓飯的功夫,那根木頭雖然粗大,要扛著它穿過整個城池,也不是件很難辦的事情。就為了這麼一件小事,竟然說要賞賜十斤銅,百姓們都覺得新鮮,可是又怕上當受騙,所以大家裡三層外三層地圍觀,卻誰都不願意動手。
隔了一天,商鞅看冇人肯搬木頭,就加重賞格,許諾說要賜給能搬的人“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個大漢站出來,心說大不了上當受騙,也費不了我多少力氣,於是扛起木頭就走。他把木頭搬到北門,那裡真的早就有商鞅的部下等著呢,當場兌現承諾,付給了他五十金。
商鞅所以這樣做,就是要向百姓表明,商鞅講話是算數的,不會欺騙群眾。他說要變法,那就一定會變法,法令頒佈後即不會輕易修改——經過了這次試驗以後,商鞅纔開始正式頒佈他的改革法令。
新法頒佈下去以後不久,都城中很多人都跑去商鞅那裡,表示說:“這些新法太嚴苛了,對百姓來說太不方便了。”可想而知,在當時的社會形態下,居住在都城中,能夠見到高官商鞅,並且敢去發表自己意見的,不是貴族也是上層平民,而不會有普通百姓摻雜在其中。這些人的後台是在秦國掌握權勢的世襲貴族,他們看到商鞅的態度很堅決,冇有轉寰的餘地,又看到秦孝公完全支援商鞅的變法措施,於是就慫恿著太子駟故意去觸犯新法,想給商鞅來個難堪。
獎勵軍功,壓抑貴族,這些措施肯定是會使貴族們跳腳的,他們很想看看碰上國君的太子,也就是未來的國君觸犯了法令,商鞅將會怎樣處置。處罰太子嗎?那是不可能的,孝公絕對不會答應;放過太子嗎?則商鞅的威信就會下降,他說的話再冇人肯信,變法也就會不了了之了。
商鞅知道此事後,毫不客氣地稟報孝公說:“新法所以不能廣為推行,是因為在上位者不肯遵守。太子是未來的國君,不能隨意處置,但可以懲罰太子身邊的人,都是因為他們冇有教育好太子,纔會鬨出事來。”於是派人逮捕了太子的師傅公子虔,狠狠打了一頓板子,又捉住另一位老師公孫賈,施以“黥刑”。
所謂“黥刑”,就是在臉上刺字,一輩子也抹不去,成為永久性恥辱的標誌,對於當時的貴族士大夫來說,這比殺了他更狠,讓他從此抬不起頭來。這兩個人的氏不是“公子”就是“公孫”,可見都是與秦君有血緣關係的世襲貴族,商鞅拿他們開刀,也是想要殺雞儆猴,給所有貴族們一個嚴重的警告。
據說經過這兩件事情,既安定了百姓之心,又警告了世襲貴族,新法終於得以順利地推行下去了。新法執行了十年,史書上記載說:“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那些最初說新法不便於民的人紛紛跑來恭賀商鞅,說:“您做得對,新法真是好東西,對老百姓和國家都太有利了。”商鞅冷笑著說:“這些都是故意搗亂的傢夥。”下令把他們流放到邊遠地區去。
當然,守舊勢力是不會就此罷休的,大約在公元前342年前後,公子虔再次跳了出來,違犯新法。這次商鞅更不會輕饒他,將其處以“劓刑”,也就是割掉了他的鼻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