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公開課—考古文化六講 南越王國宮殿之謎
-
南越王國宮殿之謎
南越王宮署遺址,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禦苑遺址,對研究古代建築、古代園林和南北民族融合的曆史有重要的價值,是我國的文化瑰寶,為廣州曆史名城精華所在。遺址已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80年代,廣州先後發現了西漢南越王墓、南越王宮署遺址的地下石構建築、南越國禦花園和南越國宮殿遺址,其中南越王宮署遺址具有濃厚的嶺南地方特色,被評為國家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體現了2000年前南越王國宏大規模的南越王宮署遺址包括約4000平方米用石板以冰裂紋砌築的水池,一條長達150米設計獨特的曲流石渠,以及苑中的迴廊等遺蹟。其中有兩個部分:其一是1995年發現的南越國宮署禦花園,另一部分是南越王宮署主宮殿區,南越王宮署主宮殿區的遺址主要在現在的廣州兒童公園位置。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在爭論:“番禺城”究竟存在與否南越王宮為什麼會大量存在著石頭建築目前南越王宮殿350多平方米的發掘現場隻占兒童公園東南一個角,整個宮殿最精華的部分還在2萬多平方米的兒童公園下麵。宮殿雖找到了,但是人們又在猜測,宮署之外是否還有一個城呢
據史料記載,秦末漢初時期全國有十多個商都,而嶺南就隻有“番禺”這一個重要的商都,來這裡經商的人不少都財運亨通,發達者眾。按照考古專家推測,南越王宮署之外應該還有貿易區(市)、老百姓生活區(坊、裡)以及城牆等等,然而這些東西目前卻一點出土的跡象都冇有。南城王宮署隻是番禺的一部分,當時的城在哪裡城牆修建在什麼地方專家們至今仍無法回答。
在南越王宮署的發掘過程中,專家們發現了2000多年前的南越王宮、1600多年前的東晉古井、1000多年前的唐末漫道等珍貴的歷史遺蹟,但最令專家興奮的是一枚大約5厘米高、質地堅硬、未完成的象牙印章。這枚象牙印章雖然隻有一隻核桃大小,但它在考古史上卻有重要的意義。首先,這枚象牙印章剛好出土在唐代的漫道上,在它的周圍還有一些象牙材料、水晶、外國玻璃珠等文物。同時南越王墓曾出土過五根象牙,明清時期的大新路是有名的象牙作坊,這枚唐代象牙印章也使廣州的象牙工藝製造史中間的空白得以填補。其次,該印章雖然冇有打磨完成,也冇有署名,其上卻大有乾坤——上麵的頭像無論從臉形還是髮式上來看,都是一個明顯的外國人頭像。這枚印章不是中國傳統的長方形或正方形,而是橢圓形,而西方印章的形式正是以橢圓形為主。種種跡象表明,這是枚給外國人刻的印章。專家們興奮地說:“據文獻記載,唐代廣州聚集了數萬外國人,尤其以西亞阿拉伯人為多,但一直以來苦於缺乏具體物證,這枚象牙印章的發現正好證明瞭這一點。”
一直以來,在考古學界有這樣一個共識——中國古代建築以木結構為主,西方古代建築則是以石結構為主,一木一石,形成中國與西方在建築文化上的分野。但是在出土的南越王宮殿和以前出土的南越王禦花園,都發現了大量的石質材料。有專家認為,整個南越王宮署的石建築普及程度,可以用“石頭城”來形容,甚至有的結構與西方古羅馬式建築有相通之處,這在全國考古界都是罕見的。
隨著南越王宮殿的進一步挖掘,南越王宮署的“曆史之謎”還會更多,目前專家們又提出“南越王宮署石渠流向圖形之謎”、“禦花園龜鱉石池上的建築之謎”、“帶刺的瓦當有什麼功用”等謎團。這些謎團的揭開依賴於考古專家們的進一步發掘研究。
延伸閱讀
南越國的建立者——趙佗
趙佗,河北省正定(秦時真定)縣人。19歲獲賜護駕禦劍隨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帥隨主帥任囂率領50萬大軍征戰嶺南。公元前204年,創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王”。公元前195年,漢高祖正式分封他為南越王。呂後時期,漢越矛盾激化,呂後發兵南下攻打南越。他發兵抵抗,並反攻到湖南一帶。最後,即位稱帝,號為“武帝”。他重視傳入中原漢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並融合越地社會,使嶺南生產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創下曆史偉業,成為一代偉人。從任囂、趙開始,嶺南有了人類文明的標誌——城堡和文字,發展冶鐵業,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期。曆史上有許多讚頌趙的詩篇,表明瞭人民對他的崇敬和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