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華文化公開課—考古文化六講 > 漢字起源於何時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華文化公開課—考古文化六講 漢字起源於何時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漢字起源於何時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漢字在形體上是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

漢字是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的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係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和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製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曆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係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草、今草、狂草之分。漢初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後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末,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的“狂草”。“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鬆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