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公開課—考古文化六講 “金縷玉衣”之謎
-
“金縷玉衣”之謎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
希望長生不老、靈魂永存是古代皇帝們夢寐以求的事,他們千方百計地尋找長生不老藥,喝甘露、吃煉丹丸等,並且還將求生的**寄托在死後的裹屍衣上,這就出現了漢代特有的玉衣。玉衣是什麼樣的呢?它是如何製成的?是否真的可以使屍體不腐呢
漢朝時的“金縷玉衣”
玉衣是漢代皇帝、諸侯王和高級貴族死後專用的一種殮服,又稱“玉匣”、“玉柙”,但它的形狀究竟是什麼樣的,從漢代以後就無人知曉了。196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滿城縣的一座小山丘上,發現了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和他妻子竇綰的墓。在棺內的屍體位置上,散落著許多小玉片。經過考古工作者的精心修整和研究,複原出了兩套完整的玉衣,使我們第一次看到了玉衣的真麵目,從而解開了這個千古之謎。
複原後的這兩套玉衣的外觀和人體形狀一樣,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各部分都由許多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圓形等形狀的玉片組成,玉片上有許多小的鑽孔,玉片之間用纖細的金絲加以編綴,所以又稱為“金縷玉衣”。劉勝穿的玉衣形體肥大,頭部的臉蓋上刻畫出眼、鼻和嘴的形狀,腹部和臀部突鼓,褲筒製成腿部的樣子。竇綰的玉衣比較小,冇有做出腹部和臀部的形狀,可能是出於對女性形體造型的避諱。劉勝玉衣全長188米,由2498片玉片組成,用於編綴的金絲約重1100克。
“金縷玉衣”的雛形
玉衣早期是什麼樣的呢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周時的“綴玉麵飾”。所謂“綴玉麵飾”,就是將做成眉、眼、鼻、口形狀的玉石片,按一定的形狀排列,綴附在織物上,再覆蓋在死者麵部。這種綴玉麵飾就是漢代玉衣的雛形。最早的綴玉麵飾出現在河南三門峽市西周晚期的虢國墓地中。戰國時期,綴玉麵飾是一種頗為流行的喪葬禮俗。漢武帝以前的諸侯王墓中尚未發現完整的金縷玉衣,但出土有金縷玉麵罩、玉帽、玉手套和玉鞋,這是綴玉麵飾向玉衣的過渡形式。目前發現的漢代玉衣有20多套,除金縷玉衣外,還有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和絲縷玉衣,編綴玉衣的材料不同,代表著死者身份的不同。史書記載,漢武帝的玉衣玉片上雕刻著蛟龍、鸞鳳、龜麟等紋飾,被稱為“蛟龍玉匣”。在玉衣片上雕刻花紋,想必除了加強裝飾效果,讓玉衣有華貴之感外,還要體現皇帝的高貴身份,但目前還冇有考古發現的實物作為證據,漢代皇帝的玉衣對我們來說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玉衣的用途
那麼,為什麼漢代人喜歡用玉衣做殮服呢?這與當時人的迷信思想有關。在漢代,人們深信玉能使屍體不朽,玉塞九竅,可以使人氣長存。所謂九竅就是指兩眼、兩鼻孔、兩耳孔、嘴、生殖器和肛門。出土的玉衣經常就搭配有用玉製成的眼蓋、鼻塞、耳塞、口含、罩生殖器的小盒和肛門塞。
窮奢極欲的皇室貴族,迷信“玉能寒屍”。為使其屍體不朽,他們用昂貴的玉衣作殮服,且使用玉器塞其九竅,可謂費儘心機。但結果適得其反,由於玉衣價格昂貴,往往招來許多盜墓賊,以致“漢氏諸陵無不盜掘,乃至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儘”。其實,即使那些盜墓賊冇有光臨,當考古工作者打開那神秘的洞室時,企求“金身不敗”的墓主人也早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絕倫的玉衣了。
延伸閱讀
“金縷玉衣”是如何製作的
精美的金縷玉衣,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呢?這個問題讓今天的人們疑惑不解。玉衣的製作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所用的玉料要經過開料、鋸片、磨光及鑽孔等,每一片玉片的大小和形狀都必須經過精心的設計和細緻的加工。據測定,玉片上有些鋸縫僅03毫米,鑽孔直徑僅1毫米,工藝流程之繁難、精密程度之高令人驚訝。整個玉衣製作過程所花費的人力和物力是相當驚人的。據推算,漢代製作1件玉衣,約需1名玉工至少10餘年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