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華文化公開課—考古文化六講 > 越王勾踐劍為何在楚墓中出土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華文化公開課—考古文化六講 越王勾踐劍為何在楚墓中出土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越王勾踐劍為何在楚墓中出土

越王勾踐劍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曆史長河,但劍身絲毫不見鏽斑,而且光潔如新,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青銅劍,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座楚國貴族墓中出土,全長556厘米。越王勾踐劍雖然已深埋地下2300多年,但至今仍光潔如新,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曾試之以紙,二十餘層一劃而破。然而,越王勾踐劍如何到了楚墓中,這個謎底至今冇有揭開。

一種說法是,這座楚墓的墓主人邵滑,是楚懷王時的大貴族,楚懷王曾派他離間越國內部,製造越國內部矛盾。邵滑到越,誘使越國內亂,而楚懷王乘亂之機而亡越。邵滑是滅越的大功臣,楚懷王把從越國掠奪回來的越王勾踐劍作為戰利品賞賜給了他。邵滑死後,將這把弛名天下的寶劍殉葬,以顯赫他生前的功績。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從墓中出土的竹簡顯示,墓主人很可能是楚懷王時的大貴族邵滑,而越王勾踐劍是作為陪嫁品流入楚國的。根據相關史書記載,楚越兩國的關係自越王允常時期開始就很親密,兩國曾一度互為盟友,楚昭王還曾娶越王勾踐的女兒為妃,生下了楚惠王。因此勾踐這把珍貴的青銅劍有可能是作為女兒出嫁時的陪嫁品流入楚國,楚王後來又把這柄劍賜給了邵滑。邵滑死後,這柄劍就殉葬於墓中。

對於越王勾踐劍為何出現在一座楚墓中,史籍中未見任何記載。單就這把曆千年而不鏽的寶劍來說,其本身就是一個謎團。一般認為,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的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

一是作為青銅劍的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鏽蝕。二是墓葬深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一種質地細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學界稱之為白膏泥)填塞,其下部采用的還是經過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緻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經過夯實的填土等原因,使該墓的墓室幾乎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這麼多的密封層基本上隔絕了墓室與外界之間的空氣交換。在完全隔絕氧氣的條件下,即使在中性或微酸性的水中,鋼鐵都不會生鏽的。第三個原因是這座楚墓處在現代荊州附近的漳河二乾渠上,地下水位較高。該墓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堿性不大,基本上為中性,這從該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儲存情況較好而得到證實。地下水浸泡後,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

延伸閱讀

“臥薪嚐膽”的典故

吳王夫差率軍大敗越軍後要求勾踐去吳國做人質。勾踐帶著夫人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叫勾踐給他餵馬,範蠡跟著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都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了。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誌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誌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嚐一嘗苦味,還問自己:“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為人傳誦的“臥薪嚐膽”。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