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 百家爭鳴:蜂出並作,各引一端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百家爭鳴:蜂出並作,各引一端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百家爭鳴:蜂出並作,各引一端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思想和文化最為燦爛輝煌、群星層現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的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麵,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現於這個時代,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前476)戰國(前475—前221)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麵。

“士”階層是百家爭鳴的主要“戰士”

西周時期,學校都是官府的,各種學問都要向官府有關主管的官吏學習。即使這樣,也隻有王公貴族的子弟纔有資格進學校學習。周平王東遷,天子的地位衰微,出現了“禮壞樂崩”的形勢,“學在官府”的局麵被打破,使私人辦學蓬勃興起,教育的對象也不再分貴賤等級,從而擴大了受教育者的範圍,有學問的人逐漸多了起來。這些人就是所謂的“士”。

同時,各諸侯或大夫為了逐鹿中原、統一中國,他們除了加強自己的實力外,也開始藉助“士”的力量,因此紛紛“養士”。如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他們“養士”多達幾千人。“士”中許多優秀人物受到重用,如商鞅、吳起等,學術活動也受到鼓勵和資助。這就為“百家爭鳴”的出現準備了人員條件。

稷下學宮是百家爭鳴的主要基地

“稷”是齊都臨淄一處城門名,“稷下”即齊都臨淄城稷門附近,齊國君主在此設立學宮,學宮因處稷下而稱“稷下學宮”。稷下學宮是田齊王朝興辦的。田氏代齊以後,曆代君主無不發憤圖強,預謀稱雄諸侯。稷下學士就為田齊君王們製造輿論、設計藍圖、擬定典章製度,起著智囊團的作用。此外,稷下學宮還起著炫耀國力、標榜尊賢下士,以吸引人才的作用。這就為百家爭鳴創造了優越的政治環境。

百家爭鳴出現的其他原因

經濟上,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些人成為有閒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科技上,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科技成果標誌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學術上,當時的各學術團體相對獨立於政治權勢之外。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百家爭鳴之百家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代表作品是《論語》、《孟子》、《荀子》。主要思想是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代表作品是《道德經》、《莊子》、《列子》。主要思想是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主張道法自然,提倡清靜無為,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作品是《墨子》。主要思想核心是“兼相愛,交相利”。

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李斯、商鞅;代表作品是《韓非子》。主要思想是主張以法治國。

名家:代表人物是鄧析、惠施、公孫龍和桓團,代表作品是《公孫龍子》。因從事論辯名(名稱、概念)實(事實、實在)為主要學術活動而被後人稱為名家。

陰陽家:代表人物是鄒衍。因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而得名。陰陽學說認為陰陽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兩種對立和轉化的力量,可用以說明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縱橫家:創始人是鬼穀子,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主要言論傳於《戰國策》中。戰國時南與北合為縱,西與東連為橫,蘇秦力主燕、趙、韓、魏、齊、楚合縱以拒秦,張儀則力破合縱,連橫六國分彆事秦,縱橫家由此得名。他們的活動對於戰國時政治、軍事格局的變化有重要的影響。

雜家:代表人物是呂不韋,代表作品是《呂氏春秋》。因“兼儒墨、合名法”,“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漢書藝文誌》及顏師古注)而得名。

農家:代表人物是許行,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小說家:他們采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誌》雲:“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延伸閱讀

第一個辦私學的人——孔子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創辦私學的人。

30歲那一年,孔子經過認真思考,決定用六藝去培養出千千萬萬個懂禮樂、識詩書、能射善禦的人才,來幫助君王實現仁政德治,恢覆文武周公時的政治局麵。

孔子興辦私學的地點是在曲阜自家的院子裡。最早向孔子拜師的幾個青年,在院中築了一個土壇,又在土壇邊栽了兩棵小銀杏樹,孔子給這個講台取名為“杏壇”。開學那天,杏壇下聚集了三四十人,他們手捧“束脩”(一束乾肉),一個挨一個地拜孔子為師。

孔子興辦的這種“私學”,在當時是一種新生事物,開創了一種新的教育體製。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