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無從歸屬的經世致用之書:《管子》
-
無從歸屬的經世致用之書:《管子》
《管子》是我國著名的治國理論書籍,書中集中體現的政治思想、經濟思想及樸素的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哲學觀點對後世政治家、思想家影響至深。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諡號敬,史稱管子。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管仲是周穆王的後代,少年時父親去世,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後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
作為丞相,對內,管仲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係列政治和經濟改革。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後來孔子感歎說:“假如冇有管仲,我也要穿異族服裝了”。
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內容極為豐富,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輿地、經濟和農業等方麵的知識,其中《輕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濟之作,對生產、分配、交易、消費、財政等均有論述,是研究我國先秦農業和經濟的珍貴資料。
水本體論思想
管仲在《管子》裡提出“水是萬物之本”,早於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水是世界本原的唯物主義哲學本體論者。管仲的水本體論思想,蘊涵著十分可貴的人本思想和博大的人文襟懷。前者表現為水的“平澹”本性中所蘊涵的平等思想:水唯有“平澹”才能生養萬物,平澹是世界構成的法則,是萬物生長的內在規定性。人是萬物之一種,水的平澹法則與內在本性,對於人者之王的君主同樣該如此。後者表現為水的“卑下”本性蘊涵了博大謙卑的人文精神種子:“水”的卑下,使它永恒流動而生生不息。人不同樣如此嗎?尤其是人者之王的國君,要稱霸天下,其自生自強的根本品質,就是卑下,這種卑下的具體表現就是“寶民”、“尊民”、“貴民”、“畜民”、“富民”、“強民”。
倫理法治思想
管仲從治民的立場出發,既強調法製,主張“嚴刑罰”“信慶賞”,又充分肯定道德和道德教化的作用,提出禮、義、廉、恥為守國治民之“四維”。他區分了刑政與德教的不同作用,認為刑起著威懾的作用,德起著教化的作用。指出治民僅用刑罰,“不足以服其心”,必須輔以德教。管仲還認為,欲民為善,必須保障人民物質生活的消費資料。他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從而肯定了物質生活水平與社會道德風尚之間的聯絡。管仲很重視統治者自身的道德修養,認為在上者應“稱身之過”,“治身之節”。
管仲的倫理思想基本上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併爲後來的法家倫理思想所汲取。他的“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觀點,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天道與人情
天道與人情,是管仲學派的哲學思想的兩個基本範疇。《管子》在談到稱王天下時指出,如果具備地大國富、人眾兵強這些稱王稱霸的條件時,若不掌握自然發展和人心變化的規律,國家也就接近於危亡的邊緣。因此隻有根據“天道之數,人心之變”辦事,才能防止事物向反麵轉化。遵循天道並得人心,戰爭一旦爆發,“戰可以必勝,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
予之為取
《牧民》篇說:“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這種“給予就是取得”的思想貫穿於管仲學派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思想中,它包含著對立麵相互依存和轉化的辯證法思想。比如,在管仲看來,隻有爭取民心才能得到民眾的擁護,這種辯證關係,就是“予之為取”,即統治者推行的政策越是能符合人民的心願,就越是能從人民那裡取得所需要的東西。應當指出,這種“予之為取”的思想是具有民主性精華的政治思想,是民本思想的體現和發揮。
延伸閱讀
老馬識途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在稱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方麵就是幫助邊境各國消除少數民族的入侵。有一次,燕國向齊國告急,說北方的孤竹國進犯,於是齊桓公調集人馬去援助燕國。由於齊國國勢強盛,兵精糧足,加上燕國的配合,打得孤竹國潰不成軍。
在戰鬥中,齊軍不知不覺地走進了一個山穀中,這時昏天黑地,飛沙走石,辨不清方向,找不到出路,軍隊上至將領下至士兵都慌了神,桓公一時也不知該怎麼辦。這時輔佐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第一大謀士管仲向桓公建議,選幾匹老馬走在軍隊的前麵,讓老馬帶領軍隊走出去,因為這些老馬經常跟主人出來打仗,對環境比較熟悉。桓公聽從了管仲的建議,從軍隊中選出幾匹老馬在隊前帶路。果然,不久以後,軍隊便在老馬的帶領下走出了迷區。軍士們歡呼雀躍,勝利凱旋。這便是“老馬識途”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