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神人”莊子的《南華經》
-
“神人”莊子的《南華經》
《莊子》(又名《南華經》)一書的出現,標誌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它不僅涉及哲學、人倫、政治,而且談論美學、藝術、語言、生物、養生等方麵。
莊子與惠子的辯論,如果從“認知活動”方麵來看,兩人的論說從未見麵;如果從觀賞一件事物的美、悅、情這方麵來看,則兩人所說的也不相乾。而他們隻在不同的立場與境界上,一個有所斷言(“知道魚是快樂的”),一個有所懷疑(“你既然不是魚,那麼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很顯然的!”),這樣他們在認知的態度上,便有顯著的不同:莊子偏於美學上的觀賞,惠子著重知識論的判斷。這不同的認知態度,是由於他們性格上的相異:莊子具有藝術家的風貌,惠子則帶有邏輯家的個性。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出身於破落的貴族家庭,在家鄉做過管漆園的小官吏,有時還以打草鞋為生,生活貧困。
莊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一書據《漢書藝文誌》記載,共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為三部分。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乃為莊子所著,外篇多數為莊子所著,但間有弟子所篡補者,雜篇多為後學弟子所推衍。
《莊子》一書的哲學思想大概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麵:
逍遙遊的人生境界
“逍遙遊”指不受任何約束和任何條件的限製,自由自在地遨遊。莊子在《逍遙遊》一篇中運用了幾個著名的寓言故事,如鯤鵬變化的故事、宋榮子依賴自身見解、列子禦風而行等,來說明自己所提倡的人生境界。莊子認為隻有那種順著自然的本性,能夠駕禦天地間的陰、陽、風、雨、晦、明六種氣的變化,能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而任意遨遊的人,纔是“無所待”的。“無所待”是莊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絕對自由的境界——逍遙遊。
萬物齊一的認識論
莊子認為天地萬物表麵上有著千差萬彆,但本質上是冇有區彆、同等均齊的。莊子舉了大量的例子,來說明事物之間冇有什麼大小、彼此、是非的區彆。他認為,從萬物相異的一麵去看,肝和膽就如同楚國和越國相距那麼遠;從它們相同的一麵去看,萬物又都是一樣的。瞭解了這一點,人們就不會去關心耳目適宜於何種聲色,隻求心靈遊放於“德”的和諧境地;從萬物相同的一麵去看,就感不到有什麼喪失,所以看自己斷了一隻腳就好像失落了一片泥土一般。
繼承又發展了的“道”
與老子不同的是,莊子講“道”並不在於為了探討和論證宇宙的本體是什麼,而在於探討人的本體。莊子認為人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道”是萬物的本體,也即是人的本體,道的本性是自然無為,所以它體現在人身上就是自然之性,人應當按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活,應效法那支配宇宙萬物的無所不在的“道”,使自己成為永恒的無限自由的存在。莊子哲學處處都力求從宇宙本體“道”的高度來論證人生的哲理,把人的生活放到整個無限的宇宙中去加以觀察,以此來探求人的精神達到無限和自由的道路。
內遊於心,外遊於世的實踐論
莊子哲學不僅用理智來認識,更是用行動來實踐。內遊於心、外遊於世就是莊子達到無限和自由境界的實踐論路徑。內遊於心要靠個人人格修養的內省功夫,即“心齋”和“坐忘”來實現。而外遊於世則體現了他的如何處世的態度,即不棄世、逃世或隱世,而是安於命、化於時、順於人。從功用的角度看,和順於人,虛己遊世,可免害保身,無疑是外遊於世的主要價值所在。但是從更高的哲學本體論的角度來看,遊世也是得道的精神境界的一種自由的表現,是有極高精神修養的人纔可能具有的。
延伸閱讀
莊子寧做自由之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說:“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