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讀不儘的《淮南子》
-
讀不儘的《淮南子》
《淮南子》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奇書,它具有多方麵的價值。文化方麵,它既儲存了先秦時期光輝燦爛的文化,又開啟了兩漢以後的文化。哲學方麵,它構築了一個以道論為主體的哲學思想體係。政治方麵,它對無為而治作了新的解釋,對治國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劉安(前179—前122),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西漢知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公元前172年,劉長因密謀造反而被廢王位,在流放途中絕食而死。公元前164年,漢文帝把原來的淮南國一分為三封給劉安兄弟三人,劉安以長子身份襲封為淮南王,時年16歲。他才思敏捷,好讀書,善文辭,樂於鼓琴。奉漢武帝之命所著《離騷體》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
漢武帝非常欣賞劉安的才情,但他強力推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治思想,卻和劉安推崇的“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南轅北轍,而父親劉長之死更成了劉安心中的一個“死結”。因此,劉安在廣置門客進行“學術研討”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積蓄力量,為有朝一日的謀反做著準備。不過,和自己的父親一樣,劉安的謀反還冇有來得及實施,便由於門客雷被的告狀,以及門客伍被、孫子劉建的告密而劃上了句號。劉安也因此而被迫自殺。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劉安招集門客,於漢景帝、漢武帝之交時撰寫的一部論文集。《淮南子》著錄內21篇,外33篇,內篇論道,外篇雜說。今存內21篇。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了儒、法、陰陽等家,一般列《淮南子》為雜家。實際上,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戰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係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闡明哲理時,旁涉奇物異類、鬼神靈怪,儲存了一部分神話材料,像“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等古代神話,主要靠本書得以流傳。
宇宙萬物的本原為“道”
《淮南子》把“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道”是天地未剖之前的狀態。“道”經曆了由“虛廓”至“宇宙”再至“元氣”的幾個演化階段,“元氣”成為陰陽未分、
天地未剖之前的混沌一體的狀態,“道”即元氣。也可以說,《淮南子》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元氣”為宇宙萬物的本原。而萬物的形成經曆了元氣分化為陰陽、陰陽形成天地、天地化有萬物的過程。人也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過它把人的精神也看成是一種有獨立物質本原的東西,就陷入了形、神二元論。
宇宙是有序的
在《淮南子》看來,宇宙並非混沌和紊亂的,而是一個逐步從混沌到有序的自然過程,這一過程是決定論的和不可逆的。《淮南子》還沿著陰陽家的思路,對世界的自然秩序和宇宙結構作了探索。《淮南子詮言訓》中說:“陽氣起於東北,儘於西南。陰氣起於西南,儘於東北。陰陽之始,皆調適相似,日長其類,以浸相遠,或熱或沙,或寒凝冰。”這種以陰陽消長解釋四季變化的思想和秦漢之際陰陽家的說法是一致的,隻是更細緻了。
改造後的“無為”思想
《淮南子》對老子的“自然無為”的思想作了改造。老子的“無為”包含著“不為而成”、“不行而知”的消極方麵,所以莊子把它推向“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絕對無為和宿命論。《淮南子》則把“無為”改造為“不先物為”,即反對盲目作為;“無不為”改造為“因物之所為”。《原道訓》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淮南子》一麵強調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同時又強調了人的主體能動性。人雖然要積極作為,但又不能違背規律,必須“循理舉事”,即符合客觀規律,“推自然之勢”,即順應客觀趨勢,尤其反對以自己的主觀成見代替對客觀規律的認識。這是對荀子“天行有常”和“製天命而用之”思想的正向發展。
延伸閱讀
《淮南子》的作者是誰
關於《淮南子》的作者,有比較含混和比較明確的不同說法。比較含混的說法是,《淮南子》是淮南王劉安及其賓客共同撰著的。但是史稱淮南王“招致賓客方術之人數千人”,這些人不可能都是《淮南子》的作者。淮南王的門人賓客中究竟有哪些人蔘與了《淮南子》的撰著於是又有另一種比較明確的說法,認為是淮南王劉安“與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人,及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講論道德,總統仁義,而著此書”,指出了淮南王以外的另一些作者的名字。再後來,這裡出現的八個名字又被統稱為“八公”,於是《淮南子》的作者就成為淮南王劉安和八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