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 葛洪和《抱樸子》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葛洪和《抱樸子》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葛洪和《抱樸子》

《抱樸子》總結了戰國以來神仙家的理論,從此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係;又繼承魏伯陽煉丹理論,集魏晉煉丹術之大成;它也是研究我國晉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寶貴材料。

葛洪(284─364),東晉道教理論家、煉丹家、醫學家。字稚川,號抱樸子,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

葛洪從小就喜歡學習,但因家窮,隻好上山打柴去換取紙筆等學習用品。晚上他就誦讀並抄寫書籍。他性情平淡,冇有什麼特彆的嗜好,為人質樸寡言,不善辭令,不好交遊。但是,為了尋找書籍或請教疑難問題,他卻可以不遠數千裡,一定要達到目的才罷休。傳說,葛洪的叔祖葛玄是在三國時吳國學道成仙的人物,人稱“葛仙人”。葛玄把他煉丹的秘術傳給了徒弟鄭隱,葛洪就向鄭隱學習。後來他又拜南海郡的太守鮑玄為師,鮑玄對葛洪深為器重,將女兒嫁他作妻子。葛洪承傳了鮑玄的修煉方法和實踐,並且同時博覽、研習醫術。

葛洪一生淡泊名利,曾數次推卻官職,將主要精力放在了修養煉丹、著書立說上。

葛洪的著作主要有《抱樸子》和《肘後救卒方》。《抱樸子》分內篇20卷,外篇50卷。內篇說的是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病等事,屬道教著作。其中《金丹》、《仙藥》、《黃白》等部分是總結我國古代煉丹術的名篇;外篇說的是人間得失,世道好壞等事。

“玄”和“道”的概念理解

在《抱樸子》第一篇《暢玄》中,葛洪說:“玄者,自然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萬殊,指萬物。葛洪認為,“玄”是無所不存,神秘莫測的,它細微深遠,連綿不絕。它能使天以之高,地以之卑,雲行之行,雨以之施,能夠誕生元一之氣。總之,“玄”是天地萬物之母,宇宙發生的總根源。

道教以“道”命名其教,足見“道”這一範疇的核心地位。《抱樸子》中說:“道者涵乾括坤,其本無名。論其無,則影響尤為有焉;論其有,則萬物尚為無焉。”這就是說,“道”是實有而非物、本無而不空,同時不能用概念指謂、不能用語言符號表示的涵蓋宇宙萬物的本體。

葛洪的這些思想觀點,為道教的“神仙學”尋覓到了基礎性的理論依據,由“玄”的超越性、永恒性,引申出人若獲得“玄道”,也可永恒。得到“玄道”的人,就是“神人”、“真人”、“至人”,可以做到

“出乎無上,入乎無下”,“恢恢蕩蕩,與渾成等其自然;浩浩蕩蕩,與造化鈞其符契”。這樣,“玄道”觀念與神仙形象就獲得了溝通。

如何修道

做為宗教,道教給人的希望是修道成仙。《抱樸子》中強調若要修道成仙,首先應該向內認識自我,滌除玄覽,排除**,摒絕外部乾擾,所謂“學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滌除嗜慾,內視反聲,屍居無心”。這顯然是一種向內觀照的唯心主義的認識活動。同時《抱樸子》還主張修道的人要刻苦力行:“積其功勤,蒙霜冒險,櫛風沐雨,而躬親灑掃……試以危困,性駕行貞,心無怨貳。”這顯然是一種宗教實踐活動。

延伸閱讀

葛洪與古代煉丹術

在封建社會裡,貴族官僚為了永遠享受驕奢淫逸的生活,自然會妄想長生不老。有些人就想煉製出“仙丹”來,滿足他們的奢欲,於是產生了一種“煉丹術”,即煉丹的人把一些礦物放在密封的鼎裡,用火來燒煉。礦物在高溫高壓下就會發生化學變化,產生出新的物質來。煉丹術在我國發展得比較早,葛洪就是一個煉丹家。長生不老的仙丹是貴族官僚的幻想,當然是煉不出來的。但是在煉丹的過程中,人們卻發現了一些物質變化的規律,這就成了現代化學的先聲。如葛洪在煉製水銀的過程中,就發現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