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 理學開山之作:《太極圖說》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理學開山之作:《太極圖說》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理學開山之作:《太極圖說》

《太極圖說》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部係統、完整地論述宇宙發生、發展的著作,它建立了一個與儒家的文化價值理想相符合的宇宙論的理論框架,比以前的儒家演說更加精細和富於理性色彩,更富於時代特點,而這些對後來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實,亦稱惇頤、濂溪先生,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中國宋代思想家、理學的奠基者。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誌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由於大量廣泛地閱讀,周敦頤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一直到漢代才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後精研中國古代哲學奠定了基礎。

15歲時,他和母親一同到京城投奔當時任龍圖閣大學士的舅父鄭向。舅父對周敦頤母子十分眷顧。周敦頤20歲時,舅父向皇帝保奏,他得到了分寧縣監主薄的職位。當時有一件久拖未決的案子,周敦頤到任後,隻審訊一次就弄清楚了,表現了果敢乾練的作風和出色的才能。

周敦頤平生酷愛蓮花。他任贛州通判時,曾在他的府衙東側開辟一塊四十餘丈寬長的蓮池,池中建賞蓮亭,南北曲橋連岸。夏秋之交,蓮花盛開,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當微風吹過,田田荷葉輕搖,朵朵鮮花頷首,陣陣馨香撲麵。某日,先生憑欄放目,觸景生情,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說》。後來,人們便把這蓮池譽名為“愛蓮池”。

周敦頤生前並不為人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南宋時,學者胡宏對周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也很高,又為《太極圖》、《易通》作了註解,其名聲逐漸大起。寧宗賜敦頤諡號為“元”,因此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他的哲學思想集中體現在所著的《太極圖說》中。

《太極圖說》全文僅250字,是一個言簡意賅的宇宙發生髮展論綱,卻被奉為“宋理學之宗祖”。

唯物的宇宙發生論

周敦頤認為世界是由太極元氣演變而來的,是物質性的,“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陰陽生五行,五行生萬物,萬物變化無窮,但都是陰陽二氣和五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主靜”“無慾”的道德修養論

周敦頤提出“主靜”、“無慾”的道德修養論,認為“無慾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認為人們通過學習和修養,能夠“自易其惡”、恢複善性,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不違背封建的仁義禮智,從而建立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封建人倫關係。他的存“誠”、“無慾”的人性論和禁慾主義,對程朱學派“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人性論

周敦頤認為聖人定出中正仁義的規範,是作為區分善惡、處理萬事的標準,這突出了人與萬物的區彆,說明人獨得陰陽五行之秀而為萬物之靈,具有與萬物不相同的五常之性以及為善為惡的道德選擇,強調人的社會本性。

延伸閱讀

周敦頤與“廉泉”

周敦頤任廣東路提刑期間,曾多次去連州巡視。一次,他來到巾峰山麓,見泉美水清,掬而飲之,清流於胸,暑氣儘消。他立於山麓,遙看連州,想起連州的曆代名宦劉瞻、黃損、孟賓於,想起被貶至連州的唐代文學家韓愈、詩人劉禹錫……他們都才華橫溢,為官清廉,剛正不阿。正是這巾峰山的泉水滋養了一方清廉正直的人民,想到此,他激動不已,思如泉湧,於是命人侍侯筆墨,在泉水之下的石崖上奮筆寫下了“廉泉之源”四個大字,並命工匠將字鑿入岩石中。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