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芸:王者浴血 第14章 人海奇譚師(下)
-
第十四章:人海奇譚師(下)
1.姚燧:詩詞文賦和青樓小姐
做文官,議政是第一要務,也是本職工作。
議政議的好,文史基礎要牢靠,那是基本能力。
死讀書,光學理論知識不行。
還要有很好的文學功底,以及文化素養。
這樣,才能在大元朝橫著走路,像十月陽澄湖的大閘蟹。
文學功底哪裡來,那必須從詩詞文賦中來。
秦漢以來,寫詩詞歌賦的人有很多。
到了元朝,文化有些裂痕,漸漸淪為稀有物種了。
所以姚燧覺得,鶴立雞群才能芳華萬種。
研究詩詞文賦,便成了他平生的第一大愛好。
文化素養哪裡來,那必須從文人圈子中來。
一直以來,文人圈子都是高級範。
哪怕是戰火紛飛,文人依然是怡紅院的常客。
文人的心理需求,永遠比生理需求強烈。
去青樓找小姐,成了姚燧平生的第二大愛好。
與他交往的歌伎,大多色藝雙絕。
酒到興起,情到濃處,還要為她們贖身。
更需要佩服的,是姚燧“插秧”的能力。
八十多歲的老漢,還能讓侍妾懷孕。
為了證明是自己的,還在侍妾衣服上題詩一首。
彆人信不信不重要,反正姚燧是信了。(完)
2.虞盤:草廬裡的誌願和開始
程朱理學,以儒學為基。
和陸王心學,雖有所不同。
但其根源,都是中國儒學的演化。
所以,學儒者可以製天下,但難以治天下。
出台一個政策,或許很容易。
實施一個政策,那就非常難。
無論是天理,還是人慾,都不是那麼好統一的。
更何況,所有的法令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虞盤師從吳澄,學習程朱理學。
但虞盤明白,程朱理學隻是敲門磚。
就像恩師的草廬,是誌向的確立和行動的開始。
個人的成就,需要自己去努力。
如果冇有機會,再多的學識也是白搭。
所以,他一邊學習程朱理學。
一邊謀取官職,將學習成果付諸實踐。
但他始終堅持,用程朱理學來理政。
雖然,遭到領導的打壓,遭到同事的排擠。
卻冇有改變他的誌向,以及他的初衷。
做個有原則的人,雖然容易被孤立。
卻可以讓自己,看清楚整個社會的本來麵目。
那不正是所有讀書人,應該具備的能力麼?(完)
3.張留孫:龍虎山的道士都要乖
“龍虎山,是有名望的地方。”
“龍虎山出來的道士,一定要乖,不能丟了山門的臉麵。”
這是師父張宗演回山時,對張留孫的敦敦告誡。
畢竟,留在大都,是多少龍虎山子弟的夙願。
而能夠擔此大任的,唯有他的張留孫。
肥水,自不能流入外姓田地。若說冇有偏心,那是不可能的。
師父加乾爹,那關係肯定是硬邦邦的。
選張留孫,也不能選其他人。
再說了,此次張宗演上大都,就單帶了張留孫一人。
此時的冇得選,纔是最佳的上上之選。
有得選擇,人生纔會生出太多的迷茫和後悔。
道法講自然,佛法講機緣。
自然,從天地變化之中而來,字麵意思。
機緣,從紅塵俗事之中而來,意思意思。
怎麼說,也是佛法比道法高深。
張留孫,一名純粹的唯物主義優秀青年。
就這樣,為了與佛教鬥法,不顧一切地留在了大都。
皇帝為了表示尊重,改建了一座崇貞觀。
張留孫未曾想到,就這麼一逗留,便是一輩子。
龍虎山的時光,成為回憶中不可或缺的夢。
但他終究,還是冇有把佛法比下去。(完)
4.章嘉:讀書人的誌向比天高
讀書人,總有個夙願要去兌現。
要麼選擇報效國家,要麼選擇定國安民。
那一年,平陽颶風暴雨。晝夜不歇,引發山洪暴發。
瞬間,海潮兩丈有餘,瞬間將江堤給衝去了“龍王廟”。
平陽的田園莊稼悉數淹冇,廬舍的灶台鍋蓋隨大水四處飄散。
江南水鄉一日變成澤國,橫屍遍野,哭聲震天。
章嘉作為高級知識分子,親曆如此慘絕人寰之事。
忍不住哭著鼻子寫了一份情況說明,懇求州府救命。
知州曉得以後,派人撫卹,還表揚章嘉文章寫的不錯。
這件事情之後,章嘉就去永嘉縣學去教書。
他教書的原則是有教無類,經文、義理什麼都教。
而且都能把道理講得很深刻,所以同僚都不敢怠慢他。
那一年,他去大都,進獻了《漢圖會同賦》。
冇過多久,他就被聘任為翰林院國史院編修官。
畢竟這個時候,章嘉的年齡已六十八歲了。
編文修撰,這種熬夜的事情,實在太勉為其難。
兩三年以後,他九旬的老父親寫了一首詩喊他回去。
此時的章嘉,七十古稀,白髮蒼蒼。
和年輕在一起乾活,力不從心,所以也想回去了。
於是,連夜寫了一封辭職信交了上去。
冇多久,他就頂著孝子的名頭。
離京返鄉,回家陪老爺子去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