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逃荒,秦香蓮的養娃人生 第105章 說媒
家裡修族譜,秦慶霞回了家。
她的肚子還未顯懷,看體型腰身半點看不出已經有孕在身,隻麵上明顯有些為人母的柔光,整個人的氣質變得溫潤如玉起來。
生養過的婦人,一眼就能看出來。
除卻這樁喜事,高氏也親自上門,與齊氏說起秦慶夕的事,她已經相中一位,怕孩子們傳達不到位顯得她不儘心,乾脆自個兒來說。
曉得秦家不介意這個,高氏這回看中的也是孤兒寡母門楣,與她家這樣夫家男人死了寡妻帶著遺腹子被分出夫家不同,這回的孤兒寡母是繼承了先夫遺產,母姓張,獨子隨父姓程。
程家耕讀傳家,並不富貴,遺產不過一點屋地,不至於無處落腳,張氏獨自供養程大郎讀書,日夜耕織累壞了身體,每日都需喝藥。
這程大郎讀書頗聰慧,在州裡也略有幾分文名,早年專注考學耽擱了婚事,張氏病倒後決心回均縣鎮照顧母親,在鎮上開了間學堂,附近鎮縣都學生慕名而來,如今不愁生計。
說到這裡,齊氏已知道程大郎是誰,問:“程大郎如今多大歲數?”
高氏伸出兩根手指頭:“彆看年紀大,程大郎的名聲一頂一好,往家裡請了四個仆役,日夜照顧張氏,也洗衣做飯,不用兒媳侍奉,嫁過去就有人伺候。”
齊氏皺起眉:“二十還是二十二?”
高氏勸道:“二十二,親家母,也就是我們兩家這關係我才把這香餑餑第一個說給咱們家女娘。我還沒說他長相,那叫一個端正,芝蘭玉樹,他們家若放出訊息,必定有不少女娘願意的,我是保證說成,讓他們家先不要找旁的媒人。”
齊氏也是道:“家裡人口少,這個在我這裡不算缺點,隻若生孩子,他家這沒個長輩照顧。學堂能開起來,料想人品交際也是沒有問題,又有你誇讚,這孩子壞不了。隻是,這年紀著實不匹配,差近十歲。”
要高氏說,家裡丈夫又好看又能賺錢,為人讀書知禮孝順,久病的婆母也用不著媳婦伺候,就是丈夫老了也自有家中仆役和孝子,更多半能比媳婦死得早,嫁給這樣的,不曉得多清靜享福。
可這話也不好說,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想通,再者就是人與人想法總不儘相同的,高氏道:“養孩子的事情,我回去請他到家談談。這回你跟我一起,見見那程大郎,不管看不看中,隻免得日後後悔。”
齊氏原不打算見,她還有個小兒子秦慶霽正在程氏學堂裡頭讀書,原在道觀裡讀了兩年,老王道長見他是個讀書苗子,讓他繼續去讀,家裡也就供他到鎮裡學堂裡再學,隻等學成考上縣學。
後還是秦顯勸她:“那程夫子,我見過覺得不錯,一表人才,你去見見,虛大十歲,不多,我們家慶夕年紀小,就先訂下,不急著成親。”
齊氏反問:“我們家不急,人家急不急?他娘那情況也不好。”
話雖如此,齊氏還是同意走這一趟。若不是男方有這些缺點,這樣的親事,怕是難輪到她們家。
秦慶霞也講了句:“慶夕也帶上來,若娘滿意,讓她也偷偷瞧瞧。”
齊氏拒絕:“我滿意再說。”
要真像大家所說的,除了家裡情況還有年紀大,處處都好,見就見了,萬一隻是長得好,迷了沒見過世麵的女兒的心竅,可就不好。
齊氏進了鎮,高氏就派兒子高瓴去請程大郎,讓他第二日上午過來。因張氏纏綿病榻,這婚事大致都由程大郎本人做主。
見了麵,高氏將問題一說,又隱晦地看了眼屏風後頭,程大郎也不傻,但他也沒有欺騙著答,委婉地將自己的打算一一道明。
首先就是年紀,他可先與未婚妻培養幾年感情再考慮孩子的事,母親雖不能幫著看孩子,但他做父親的,也不是一個擺設,再有必要的話除了仆役,還會請奶孃。
這番話就讓齊氏認可許多,不像是臨時想的,多半是早盤算過。
其次便是家庭情況,娘跟著爹搬過家,這裡並無什麼宗親,人口實打實是簡單,娘是好相處,若有姑媳矛盾,全權他來解決。
程大郎舌燦蓮花,承諾得這樣篤定,齊氏心裡倒不踏實。
但高氏也不愧是資深媒人,她問:“程大郎事事做得這般妥帖,那對女方可有何要求?秦家女娘年紀小,為人雖乖巧孝順,但許多事卻是不懂的。”
程大郎道:“性善即可,她不會的,自有我教,我不會的,我娘也能教。她不懂,便是我們教得不夠,再教就是。我年紀這般大,與我同齡的儘已成親,現往上往下尋覓,隻有女娘介意我的,萬沒有我看不中女孃的。”
知道齊氏有著生育與年紀的雙重顧忌,家裡是愛女的,這倒合了程大郎的心意,他自然不急著和一個小女娘發生什麼,願意等女娘長大。
他現急著娶妻,不全為自己,也為著他娘,他娘時日無多,他找個伴兒,他娘也能安心去。
再又知道秦家莊女娘皆識字,又擅紡織,名聲在外,他孃的女紅手藝也好,一直想有個傳承,傳給他的妻子,無疑是兩廂歡喜。
齊氏願意見一見程大郎,便從屏風後走出來,上下打量起麵前的程大郎,神色裡有一分藏也藏不住的喜歡。
程大郎是生得好看,行禮的姿勢也好看,這書生常穿的袍子在他身上更格外好看,一派溫文爾雅姿態,當真是除了年紀大無甚缺點。
見齊氏神色,高氏趁熱打鐵,道:“你娘近日精神頭可好?齊嬸子來一趟不容易,我們去拜訪下你娘。”
本不該登門,但為著女兒的一生幸福,齊氏怎麼也說不出拒絕的話,麵上猶豫著。
高氏打發程大郎先回家準備一番,自個兒再來勸齊氏:“親家母隻管去看看,當真不滿意,我再尋其他的,可彆錯過了這門好親,再者這事也就我們兩家知道,必不會傳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