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逃荒,秦香蓮的養娃人生 第5章 一波又起
書架上的書不算太多,卻也琳琅滿目有一些,大多是陳世美手抄的。他一手字也是好看的,比人端正的,秦香蓮的目光掃過,明顯就看出了這字裡行間的進步,和這些書本抄寫的先後順序。
秦員外篤通道教,無非是求醫求生求神,秦香蓮跟著在道觀住過幾年,也得了機會在觀裡識了些字。北宋印刷術繁榮,文字趨於穩定,與後世的繁體字已經沒有很大的區彆。
單看這些手抄本,活字印刷術應該還沒有被發明,或者至少還沒有推廣普及。當然,也可能隻是因為陳家家貧,買不了那許多書籍隻好抄書。
秦香蓮很快找到一本千字文,拿著返回床邊,一邊看著孩子,一邊重新熟悉起這些來自北宋的漢字。
書頁翻動間,秦香蓮出神地想,陳世美既然是入贅,這倆孩子姓秦自然是板上釘釘的事。就算不是入贅,她也得想辦法讓兩個孩子隨秦姓,好在這局麵是更便宜。
要想把姓秦這事落定,還是得儘早地上族譜,當年她就因要招贅,秦員外力排眾議,給她上了秦家的族譜,也是莊子裡少有的上了族譜的女性。而冬郎和春娘想上族譜,冬郎倒還好,春娘這周折應該也免不了,她必須想法子把這事落成。
再就是,要上族譜須得有大名,北宋年間多以單字為名,雙字為字,字先不著急起,這大名倒該起一起。秦冬與秦春也不是不好,做個乳名非常的不錯,做個大名就有些普通了。
秦香蓮的目光放到手裡的千字文上,被譽為蒙學經典教材的千古奇文,是很合適在裡麵挑兩個好的字給龍鳳胎用,不過也不急,等她多翻翻那些書,看看有沒有更合適的。
上午孩子們很乖,睡得歡實,醒了也沒大哭,嗚哇幾聲吃了頓奶就繼續睡。
陳跛子回來時,提著豆腐和蜜餞,何氏正在擇菜準備午食,他放下手裡的東西,道:“蜜餞果子真不便宜,那往年我們沒做過,今年可得好好試試,做得好孩子們吃不完說不得拿出去能賣倆大錢。這豆腐新鮮,豆氣也重,我燒鍋開水焯焯,二郎釣回來的魚怎麼樣?”
何氏把麵揉好蓋著醒著,這會也正準備燒水焯菜:“再大的沒有,四五寸的倒有,活蹦亂跳還算新鮮,你去把魚殺兩條,其餘先養著,再去把肉剁了餡,我來焯水。蜜餞果子應該不難做,就是費糖,到時候再琢磨,先忙午食。”
陳跛子挑兩條漂亮的放進裝了水的小木桶裡提著,又拿上刀和碗去了屋邊溝渠旁,在一塊稍平的石板上給魚刮鱗去腮。興許是春天的緣故,鯽魚一肚子的魚籽,陳跛子隻挑去其他內臟,把魚籽和魚鰾留在碗裡。
屋邊的溝渠實則是一條細細的小溪分支潺潺流過,夏秋時溪水清澈見底,水底都是些大大小小的石子,冬季卻時常乾涸,像這會兒就隻是一條小溝。
一隻狸花貓聞著腥味來了,它舔食著石板上的魚鱗、魚腮和魚內臟:“喵~”
黃白相間的貓毛在太陽底下閃著金光,陳跛子稀罕得很,用手肘把它往旁邊輕輕扒拉:“少吃點,等會給你煮熟了吃,生吃要拉肚子的。拉肚子還怎麼給咱家抓老鼠,聽話,一邊兒去。”
狸花貓也不知道是聽懂了還是怎麼,蹲在一旁舔爪子,當真不吃了。
陳跛子用桶裡的水草草洗了一回,拿著東西回到家裡,又去水井邊再洗了兩回,洗得乾淨的。廚下何氏在切薺菜,道:“你煮湯先,多加點水,用鯽魚湯煮餛飩,比清水煮得用些。”
陳跛子應了,生了火,舀豬油開鍋,把竹籃裡瀝乾水分的打了花刀的鯽魚放下去煎,煎到單麵金黃又翻麵,把魚籽也倒進去一塊煎,煎好後衝入爐子裡的開水,放薑一起燉煮,香氣四溢。
趁這功夫,陳跛子三下五除二剁好了肉餡,又快手快腳開始擀餛飩皮,還一邊關切地問:“大郎媳婦瞧著可好些了?”
鍋裡這時也已燉煮出鮮香濃鬱的奶白湯色,陳跛子把豆腐下進去,調味也隻需稍稍放些許鹽,一起又煮了頃刻,陳跛子撈起魚和豆腐,盛了滿滿當當一海碗,剩下還有半鍋湯,何氏把包好的餛飩倒下去。
皮薄餡大的餛飩在大鐵鍋裡浮沉,何氏一邊拿著鏟子在鍋裡打著轉,避免粘連,回道:“能起身了,也吃得下東西,先這麼養幾天再去請乳醫回來瞧瞧。火先小點彆把湯燒乾了,多煮會兒怕不熟,二郎還沒回來,不知道今兒怎麼遲了。”
陳跛子便從灶裡退了幾根柴,拿出去潑水淋了,歎氣道:“不知道大郎那邊可好,有沒有收到捎過去的信,能不能趕上孩子們周歲時回來。”
何氏靜靜聽著沒接話,卻也歎了口氣,放下鏟子,從櫥櫃裡拿出碗,從大海碗裡分出一碗魚湯,最後把剛調的涼拌折耳根分了一小碟出來,生冷的東西隻嘗嘗鮮罷。
餃子煮好後,何氏撈了十六個,八個元寶形的是薺菜豬肉餡,八個月牙形的是野蔥雞蛋餡,再添了些湯擱裡頭,免得冷得太快。
何氏端飯菜去秦香蓮房裡,對陳跛子道:“你去門口看看,沒回來我們就先吃了。”
陳跛子蓋好鍋蓋,應聲去了。剛走到大門口,就看到背著個背簍,形容莫名狗祟的陳年麥,他很是看不慣,一巴掌拍他頭上:“做賊去了,吃飯不知道回來?”
陳年麥從前躲得快不會被打中,陳跛子每次下手也就沒太收力,不料這次倒真打了實心的一巴掌,手上有些發麻。
陳年麥往前踉蹌幾步扶住牆捂著頭,抬起來是一張哭喪著的臉,卻不是哭訴這巴掌,而是話趕話急切地道:“爹,去年服徭役的人回來了,各個都是副心焦火燎的模樣,村長讓家家戶戶都派個人往村口無尤觀去!”
陳跛子皺起眉頭,給小兒子卸下沉甸甸的背簍放到牆邊,快步往出走:“今年回來這樣晚,你快家去,照顧好你娘和你大嫂,這事先彆和她們提,免得她們心慌,等我回來再說。”
這事兒,怕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