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公開課 放得下的快樂
-
放得下的快樂
【原文】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莊子·逍遙遊》)
【大意】所以鵬高飛九萬裡,那風就在它的下麵。
莊子認為鵬之所以能高飛九萬裡,是因為它有放得下的勇氣,也隻有對原來的放棄,才成就它高於風的境界,找到了真正的快樂。
最聰明的人不是硬著頭皮去做自己難以完成的事,而是捨得放得下然後去尋找新的可能。
古語有雲:“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這句話就體現了“放得下”的快樂,現代人如果學會“放得下”來給自己增加點心理彈性,就會在生活中少一份煩惱,多一份快樂。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諸行動時,“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難。所謂“放得下”,是指心理狀態,就是遇到“千斤重擔壓心頭”時也能把心理上的重壓卸掉,使之輕鬆自如。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事情,像子女升學,家長的心就首先放不下;遇到挫折便鬱鬱寡歡;因說錯話、做錯事受到上級和同事指責;好心被人誤解受到委屈,心裡的結解不開等。總之有些人就是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這想那,愁這愁那,心事不斷,愁腸百結。長此以往,就會產生心理疲勞,乃至發展為心理障礙。
英國科學家貝佛裡奇指出:“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國唐代著名醫藥家、養生學家孫思邈在論述養生良方時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勿把憤恨耿耿於懷。”都在告誡人們心理負擔有損於健康和壽命。事實也是如此,許多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很累,無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為習慣於將一些事情吊在心裡放不下來,結果在心裡刻上一條又一條“皺紋”,把“心”折騰得勞而又老。
麵對此種狀況,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就是“放得下”。“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放得下”主要指以下幾方麵:
(1)財富。
李白在《將進酒》詩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儘還複來。”如能在這方麵放得下,那可稱得上是非常瀟灑的“放”。
(2)情感。
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理智失控,剪不斷,理還亂。若能在情感方麵放得下,可稱得上是理智的“放”。
(3)名利。
據專家分析,高智商、思維型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概率相對較高。其主要原因在於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強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若能對“名”放得下,就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4)憂愁。
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很多,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憂愁可說是妨害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泰戈爾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淚去沖洗。”許多東西我們是放不下的,也不想放。如果能對憂愁放得下,那就可稱得上是幸福的“放”,因為冇有憂愁的確是一種幸福。當你把自己的快樂帶給彆人時,你會覺得其實在這個地球中還是有許多快樂的事情的。
無論什麼理由,懷恨總是不值得的。潛留在我們內心裡的侮辱,永遠難以平複的創傷,都能損壞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可愛的事物,我們被鎖在自己的苦惱之淵裡,甚至無法為彆人的幸運而感到愉快。怨恨就像毒素一樣,影響、侵蝕著我們的生命。
懷恨常會產生頭痛、消化不良、失眠和嚴重的疲倦等病理症狀。一所權威的醫學院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調查報告中說與心情較為愉快的人相比,心存怨恨的人更會經常進醫院。醫務人員所做的試驗顯示,患心臟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勞的人,而是抱怨工作辛勞的人;最足以引起高血壓的原因,莫過於外表好像很安靜,內心裡卻被強烈的怨恨煎熬。
怨恨有時會造成意外事件。交通問題專家曾提醒說:“發怒的時候永遠不要開車。”心裡總是惦記著丈夫不懂得體貼的婦女,比起那些心裡毫無雜唸的婦女,更容易在家裡發生意外事件。
相反,愛和同情則有激發活力的作用。正如一位健康學博士所說的那樣:“寬宏大量乃是一劑良藥。”
如何消除怨恨情緒:首先要確定怨恨情緒的來源。如果我們能坦白地檢討,那麼十次之中有九次,我們會發現,其實怨恨很多是來源於我們自己這方麵的,忽略自己的缺陷與弱點,乃是人之常情;在任何可能的時候,我們總會把自己的短處變成彆人的錯處,然後加以無名的怨恨。
“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心理學家說,“我們自己的過錯好像比彆人的過錯要輕微得多。我想,這是由於我們完全瞭解有關犯下錯誤的一切情形,於是對自己多少會心存原諒,而對彆人的錯誤則不可能如此。”
其次,便是學會忘記它。有理智的人並不僅僅限於把宿怨淘淨,他們還經常用新的夢想和熱誠,填進他們生活中的窪地。所以,要想忘記自己,最好的方法便是幫助彆人。
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會有很多的理想、憧憬和追求。然而,現實生活卻告訴我們:必須學會人生的另一課——放得下!
放得下是一種智慧。漢代大文學家司馬相如所著《諫獵書》曾說:“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無形。”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說明瞭這一問題。最終,勾踐率領大軍滅了吳國,做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是因為他懂得暫時的放下是為了日後的崛起。
生活中,也需有放棄的智慧。當你與人發生矛盾或衝突時,隻要不是什麼大的原則問題,你完全可以放棄爭強好勝的心理,甚至甘拜下風,這樣就可能化乾戈為玉帛,避免兩敗俱傷。因為爭論的結果,十有**是使雙方比以前更加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當你在家庭生活中發生摩擦時,放棄爭執,保持緘默,就可以喚起對方的惻隱之心,使家庭保持和睦溫馨。
放得下是一種清醒。晉代陸機《猛虎行》上說:“渴不飲盜泉水,熱不息惡木陰。”講的就是在誘惑麵前要放得下,保持清醒。以虎門銷煙聞名中外的清朝封疆大吏林則徐,便深諳放得下的道理。他以“無慾則剛”為座右銘,曆官40年,在權力、金錢、美色麵前做到了潔身自好。並教育他的兩個兒子“切勿仰仗乃父的勢力”,實則也是本人處世的準則;他在《自定分析家產書》中說:“田地家產折價三百銀有零”“況且下均無現銀可分”,其廉潔之狀可見一斑。他終其一生,從來冇有沾染擁妓納妾之俗,在高官重臣之中恐怕也是少見的。
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擺在每個人麵前的誘惑實在太多,保持清醒的頭腦是必要的,如果抓住想要的東西不放,甚至貪得無厭,就會帶來無儘的壓力、痛苦不安,甚至毀滅自己……
在放與不放之間往往難以取捨,這就需要巨大的勇氣。
從前有個書生,因一度相愛的人嫁給了彆人而一病不起,家人用儘各種辦法都無濟於事,眼看他奄奄一息。這時一遊方僧人路過,得知情況,決定點化他一下。僧人走到書生床前,從懷裡摸出一麵鏡子,叫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衣不蔽體地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看一眼,搖搖頭,走了……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給屍體蓋上,走了……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地將屍體掩埋了。
書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釋道:“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好比是你愛的女人。你,好比是那第二個路過的人,你們之間的愛隻是一件衣服的恩情與緣分,而那個最後將她掩埋的人,纔是她想要與之一生一世的人,因為在過來過往的人當中,隻有他一個人給了她徹底的體恤,永久的心安。”
書生大悟,刷地一下從床上坐起來,病癒。
學會放得下,就是知道自己在摸到一張臭牌時,不要再希望這一盤是贏家。歇口氣,下回再來。
學會放得下,就似在陷進泥塘裡的時候,知道及時爬起來,遠遠地離開那個泥塘。學會放得下就似發現上錯了公交車,能及時下車,另坐一輛。有人說,這個誰不會呀!可是你真的學會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