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公開課 低頭是為了更好地抬頭
-
低頭是為了更好地抬頭
【原文】忠諫不聽,蹲循勿爭。(《莊子·至樂》)
【大意】忠誠勸諫不被接納,就應退一旁不要再去爭諫。
莊子認為作為忠臣,當自己的勸諫不被采納時,就不要據理力爭,否則,有可能會招致殺身之禍。當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使對方懾服,就應該適時低一下頭,然後再爭取。
古人有一句很有見地的處世格言: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它教給了人們在屋簷下要忍耐一時之辱,但同時這句話也顯得有些無奈和勉強。若想真正成就一番事業,則不如改為“一定要低頭”為好。
“不得不低頭”顯然是充滿了無奈、勉強、不心甘情願,是一種與自我的自由意誌相沖突的行為。不如我們順其自然,承認“在人麵前一定要低頭”這一人性原則。而愉快接受之並欣然行之,這樣自己的自由的心靈不會造成壓力,也冇有痛苦的感受,而是充滿著歡樂的心情去積極地適應社會,尋找生存之道,這樣豈不更好。
“虎落平陽遇犬欺,龍遊淺水受蝦戲。”同樣的道理,在彆人的屋簷下,無論你是強者還是弱者,此時你都是客人而不是主人,所謂的“屋簷”也就是彆人的勢力範圍或擅長領域,處於彆人的勢力範圍或擅長領域內,你應虛心求教而不是處處出風頭。
這一點劉邦做得最好。在鴻門宴上,劉邦深知自己的處境不利,清楚地看到“人在屋簷下”,所以從宴會的開始到結尾都一直低著頭行事,始終把自己的身份貶得極低而把項羽抬得極高,稱他為大王,又稱讚大仁大義。這樣,在項羽的內心已漸漸對這位“臣子”產生了認同感,從而放鬆了對劉邦的警惕,這樣,劉邦終於找到了逃脫的時機,為以後打敗項羽奠定了基礎。
對於弱者來說,“在人屋簷下,一定要低頭”,這已是毋庸置疑的,那麼對於強者來說有冇有必要在人屋簷下,一定要低頭呢?
假若你是一名強者,而且實力遠遠超過對方,也就是對方的力量與自己比起來顯得弱小時,這時一旦進入對方的勢力範圍或擅長領域,你可能會因為麵子問題而不願“低頭”。其實,你的這種思維錯了。人無完人,你在某些方麵不一定是權威,也應虛心求教。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給對方以“禮”,這樣,你既不失麵子,又使對方覺得你有紳士風度。
假如你的對手與你實力相當時,你更要謹慎行事,切不可有一點馬虎和麻痹的思想,畢竟,你倆的實力相當。若此時這種關係處理得不好,很可能使得他成為競爭勝方或占優的競爭對手。記住,千萬不可激怒對方,也千萬彆傷害對方的自尊心。這時,你最好的辦法就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和“禮”,在他的勢力內主動提出和他合作,承蒙對方多多關照的要求。這樣做,既滿足了他的自尊心,給了他麵子,又給了利益,這樣他會考慮與你合作的。
總之,不論是強者還是弱者,若處在彆人的屋簷下,你一定要低頭,主動地與對方保持一定的合作和默契,而不能絲毫表現出一點無奈和勉強,也不能靠彆人的提醒纔去低頭,這樣會有以下好處:
首先,不會因為自己不情願低頭而碰破了頭。屋簷是客觀存在的,阻力也是客觀存在的,無論你承認不承認它,不論你看到冇看到它,它都會存在的,隻有你自覺地順其自然,纔不會被碰破了,纔可順利地通過對方的勢力範圍。
其次,因為你很自然地低下了頭,而不會成為對方注意的目標。凡是強出頭或抬頭而橫衝直撞者都會引起對方的高度警覺,而你一旦成了對方的注意目標時,你前進的阻力將會增大,所以這樣的結局是得不償失的。
再次,你不會轉為沉不住氣而一怒之下發誓要拆掉對方的“屋簷”,要知道,不管拆掉不拆掉你都會耗費自己的精力的。
最後,不會因為你的脖子太酸而忍受不了這種氣而離開“屋簷”。離開並非不可以,但此時此刻你正需要這個屋簷,為了爭口氣而去換雨淋,值得嗎?淋雨不要緊,感冒了怎麼辦?況且當你離開時萬一後悔,再想返回時,那就是很不容易的事啦!
總之,“在人屋簷下,一定要低頭”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與環境有和諧的關係。即所謂低頭是為了更好地抬頭,把你和對方的摩擦降低到最小可能,從而減少你前進的阻力,也是為了儲存你自己的實力,以便為了你更長遠的利益。當然,這也是為了把不利於你的目前環境轉化為對你有利的因素,這就是以柔克剛,剛柔相濟的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