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莊子公開課 > 不要讓名利遮住眼睛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莊子公開課 不要讓名利遮住眼睛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不要讓名利遮住眼睛

【原文】名者,實之賓也。(《莊子·逍遙遊》)

【大意】名是實的影子,是次要的。

莊子是一位追求自由、樂得逍遙的名士,對楚威王的賞識不為所動,寧願做一條自由自在的魚,也不願沾染名利。

古語有雲:“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誰也不想默默無聞地過一輩子。自古以來躊躇滿誌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當作終生奮鬥的三大目標。三者能有其一,對一般人來說已經終生無憾;如能儘遂人願,更是幸運之極。然而,從辯證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進必有退,就是說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獲取都需要付出代價。問題在於,付出的值不值得。如果是為了公眾事業、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為了家庭的和睦,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相反的付出越多越可怕。

因此在求取功名利祿的過程中,要少一點貪慾,多一點忍勁,莫為名利矇蔽你的眼睛。

從現實來講,求名並非什麼壞事。一個人有名譽感就有了進取的動力;有名譽感的人同時也有羞恥感,不想玷汙自己的名聲。但是,什麼事都不能過於追求,如果求名心太切,有時就會容易生邪念,走極端。結果名譽冇求來,反倒臭名遠揚,遺臭萬年。君子求善名,走善道,行善事。小人求虛名,棄君子之道,做小人勾當。古今中外,為求虛名不擇手段,對已有的名氣不滿足,於是產生邪念。最終落得身敗名裂的事例值得深思。

唐朝詩人宋之問,有一外甥叫劉希夷,很有才華,是位年輕有為的詩人。一日,希夷寫了一首詩,曰《代白頭吟》,拿到宋之問家中請舅舅指點。當他讀到“古人無複洛陽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宋之問連連稱好,忙問此詩是否給他人看過,希夷回答他剛剛寫完,還不曾與人看。宋遂道:“你這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著實令人喜愛,如果他人不曾看過,就把它給我吧。”希夷說道:“這兩句是我詩中之眼,如果把它去掉,全詩無味,萬萬不可。”晚上,宋之問便睡不著覺,翻來覆去隻念這兩句詩。

不覺暗想,如果此詩一麵世,就是千古絕唱,名揚天下,一定要想辦法讓它屬於自己。便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將希夷活活害死。後來,宋之問獲罪,先被流放到欽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殺,天下文人聞之,無不稱快!劉禹錫說:“宋之問該死,這是老天對他的報應。”

宋之問在自己的領域中是很有建樹的,如果不是被名利迷住心竅,遮住雙眼,就不會走上沽名釣譽,欺世盜名之路。

有時,美名會從天而降,你會怎麼辦呢?我國著名的京劇演員關肅霜,有一天在報紙上看到一篇題為:“關肅霜等9名演員義務贍養失子老人”的報道,同時收到了報社寄來的**湖北省委顧問李爾重寫的“讚關肅霜等九同誌義行之歌”的詩稿校樣。這使她深感不安。原來,京劇演員於春海去世後,他的母親和繼父生活無靠,劇團的團支部書記何美珍提議大家捐款義務贍養老人,這一活動持續了23年,共捐款6000多元。關肅霜一開始並不知道,是後來參加的。但報道卻把她說成了倡導者,這就違背了事實。關肅霜看到報道後,馬上委托組織給報社覆信,請求公開說明事實。李爾重也尊重關肅霜的意見,將詩題改成“讚雲南省京劇院施沛、何美珍等26位同誌”。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與日軍在依洛吉島展開激戰,美軍最後打敗日軍,把勝利的旗幟插在了島上的主峰,心情激動的陸戰隊員們,在歡呼聲中把那麵勝利的旗幟撕成碎片分給大家,作為終生的紀念。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場麵,後趕來的記者打算把它拍照下來,就找來六名戰士重新演出這一幕。其中有一名戰士叫海斯,在戰鬥中表現極為一般,但由於這張照片的效果,使他成了英雄,並在國內得到一個又一個的榮譽,他的形象也開始印在郵票、香皂等上麵,家鄉也為他塑了雕像。此時他的心是極為矛盾的:一方麵陶醉在讚揚聲中,一方麵又怕真相被揭露;同時,由於自己名不副實,總是處在內疚、自愧之中。所以每天就用酒來麻醉自己,終於,在一天夜裡,他穿好軍裝,悄悄地離開了對他充滿讚歌的人世。

麵對同樣飛來的美名,關肅霜和海斯的態度不同,結局也不相同。還是東坡先生說得好:“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則美矣!對於那些有正義感,有良知的人,麵對不該屬於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卻未必做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卻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條捆縛自己的鎖鏈,早晚會被壓垮。不如像關肅霜,活得真實、輕鬆、自在、安然。

名利猶如孿生兄弟,彼此相依,誰也離不開誰。現實中人有重名不重利者,自稱為散淡之人,人稱清廉之士。有人重利不重名,講究實惠,認為名譽好聽不好吃,無用。有人追名逐利,什麼也捨不得放下,總想名利雙收。這三種人有三種人生觀、名利觀,哪個更高潔,更可取,不言而喻。人生無利則無以生存,無以養身,不能養身則無法立業。所以不能簡單地把求利之人都視為小人,這要看為誰謀利和以怎樣的手段謀利,獲利後又怎樣對待和利用所獲取的利。一個企業不贏利,說得再動聽,仍舊冇什麼好名聲;一個企業領導,隻會搞花架子,卻無創利本事,不是好領導。

如今的社會,生活離不開錢,什麼事都得用錢。錢能給人們帶來歡樂,使人們生活舒適安逸,免去饑寒交迫之苦;錢能給人帶來自信,不必張口求人。

錢財對於人來說很重要,但世界上還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品格、德行。從古到今,有錢人很多,但人們將其記住的很少,而對那些古今德高望重的聖賢,人們卻如數家珍,正如一位詩人所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雖死猶生的人,不是他富有金錢,而是他富有高尚的道德精神。所以在利與義之間,君子的做法是舍利取義。

南宋文學家洪邁的《容齋隨筆》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年春天,有一個叫曾叔卿的人,因為家中窮得揭不開鍋,便向親友借錢買了一些罈子之類的陶器,想要運到福建去賣,以便賺幾個錢買米度日。正要走時,有人捎信給他說,福建遭水災,民不聊生,他想陶器肯定冇有人買,便暫時放在家中。一天,一個商人路過,買下了他所有的陶器,錢貨兩清後,曾叔卿卻聽說商人買陶器是為了運到福建去賣,就趕緊說:“福建遭了水災,誰還買陶器,你把陶器退給我吧。”買主被他的高尚行為所感動,推讓了好一會兒,才收回錢走了。他的妻子看到好不容易到手的錢冇了,便抱怨說:“是人家登門來買,又已錢貨兩清,為什麼要自請退貨?如今家裡正等著錢買米下鍋,難道你不知道嗎?”曾叔卿卻笑著勸妻子說:“做人貴在品節,損人利己的事切不可做。咱們寧可忍饑捱餓,也萬不能唯利是圖,把不好的事情推給彆人。孟子說的‘貧賤不能移’正是這個道理。賢妻不是常說要效法漢代賢女樂羊子妻勸夫上進嗎?”妻子聽了,麵帶笑容,卻又帶幾分愧色。

曾叔卿知道舍利就意味著要忍饑捱餓,可是他為了彆人不受損失,寧可忍受饑餓也把將要到手的錢退回去,為的是心安,是真正的忍利取義,不貪財,不被利迷惑。

在此我們並不反對人們賺錢發財,隻是希望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通過正當的手段勞動致富,這樣的錢花著才安心。

在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裡,陳列著一塊數百公斤重的大石頭,看上去很普通,可是仔細看,會發現這塊石頭有一個缺口,順著缺口看進去,會發現裡麵是閃光耀眼的紫水晶。關於此石,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它本是扔在一個美國人院內的一塊廢石,因主人覺得它有礙觀瞻,讓人移走,在把它向車上搬運時,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摔出了一個缺口,露出了裡麪包著的紫水晶,這是價值連城的寶物。當主人知道了真相後,很平靜地說:“這塊石頭,我本來就是要丟掉的。現在雖然發現它是寶物,想必是上帝的旨意,我一言既出,絕不反悔。我決定不占為己有,而將它送給博物館,讓更多的人來欣賞。”

故事雖簡單卻說明瞭一個道理:麵對即將獲得的利放棄也是一種收穫,他得到了好的名聲。寶物貴重,終可用金錢買到,而形象受損,萬金難贖。這是人義所在,隻有這樣才能活得坦然。

這個人的做法,雖然是為維護自己的做人原則,但客觀上起的作用卻已超出了這一點。紐約自然博物館每天不知要接待多少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當人們來到這塊石頭前,聽導遊講述了它的來曆時,不管屋裡多麼喧嘩,都會馬上靜下來,人們出神地望著它。這塊石頭裡不僅包著紫水晶,還包著一顆比水晶更珍貴的心。看到它,誰的心靈不會得到一次淨化呢?麵對名利,人們又會有怎樣的想法呢?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