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莊子公開課 > 糊塗難得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莊子公開課 糊塗難得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糊塗難得

【原文】夫恬惔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莊子·刻意》)

【大意】恬淡、寂寞、虛無無為,這是天地的準則和道德的根本。

莊子認為生活在矇昧之中,所以冇有太多的要求,做人有時糊塗一下,也是一種大智若愚。

人往往要求自己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其實偶爾糊塗一下,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糊塗是一種心態,一種做人的智慧。世上許多事,本冇有搞得那麼清楚,得過且過,偶爾糊塗幾下又有什麼大礙呢?

人們一向認為混沌就是世界的本源。在中國有盤古開辟天地之說,有誇父身化萬物之說,說明世界原本是混沌一片,無所謂天與地,亦無所謂有真假;現代科學也論證了,最初的地球上冇有空氣與生命,最原始的生命體在雷電中產生,在海洋中生存發展,爾後才進化成現在這樣的大千世界。

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從混沌空間走嚮明晰和精確:數字邏輯的嚴密、物理化學的縝密實驗和論證、儀器儀表的精確完美。但是就在這精確與嚴密中,人們發現了人生的蒼白與無奈,連人也成了一部精確的機器,凡事斤斤計較,凡事追求因果必然。

一切都清楚明白有時倒覺得蒼白無力,霧裡看花的效果或許是最好的。在藝術審美中,所謂的“神秘”和“空靈”,所謂的“儘在不言中”,所謂的“不著一字,儘得風流”,正是模糊朦朧產生的巨大效果。

追求精確是冇有止境的,研究物質組成,人們發現了分子;深究分子組成,又發現了原子;分析原子結構,又發現了電子和原子核,今後還會有人繼續研究下去,但世界的無極與太極,使人們猶如聞到香味而去追尋黃油一樣,無休止地追求下去,但每前進一步都將顯得更艱難和代價的昂貴,人們如一架精密儀器在為了尋求準確而工作。

但是,“精確”本身就包含模糊,因為“精確”是無限的,於是轉而研究模糊,這反映了人類認知過程的巨大轉變和飛躍。混沌學、模糊理論產生了。人們高興地發現,精確遠不如模糊更符合事物的本原。而且這門科學亦開始應用於洗衣機、電腦資訊產業等領域,前景廣闊。

由此可見,人類的總體認知過程,包括世界本身恰似一螺旋:從混沌開始,歸於混沌,中間走過了數字和精確。科學正返璞歸真。

天道人事,從終極意義而言,無不歸於混沌,歸於糊塗。

自清朝文壇奇人鄭板橋寫下“難得糊塗”這一千古不朽的四字之後,“難得糊塗”便成了許多人的人生箴言、座右銘和行動指南。

曆史發展到今天,人們被紛繁的世界所擾,很多人處在事業未竟的悲哀、愛情失敗的痛苦、人際關係複雜的苦惱與管理頭緒的混亂之中,世界雖未走到儘頭,但失望、沮喪的情緒卻籠罩了這個紛亂的世界,於是乎,“難得糊塗”的書法作品四海氾濫,糊塗的學問五洲尊奉。然而對於糊塗學這一古老的命題闡釋,正可謂“百家爭鳴”、各有千秋。

其實,糊塗學並非神秘的高深莫測的學問,可以說,它是人生隨處可見的學問,回望我們祖先所創造的燦爛的傳統文化,他們早已為我們解決了這個困惑,提供了各有側重而又相互貫通的答案。

儒家說:“‘限我’是糊塗。”

道家說:“‘無我’是糊塗。”

佛家說:“‘忘我’是糊塗。”

兵家說:“‘勝我’是糊塗。”

由此可見糊塗是大智若愚、寬懷忍讓;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剛;是處事不悖,達觀權變;是外亂內整,內精外純;是有所不為,而後有為;是寵辱不驚,是非心外;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是寬容忍讓,不計前嫌;是不為物喜,不為己悲;是樂天知命,順應自然;是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是與世無爭,寧靜致遠;是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保靜養神,清心寡慾;是沉默是金,寡言鮮過;是謗我容之,侮我化之……

難得糊塗,在糊塗中人纔會清醒,纔會清靜,纔會有大氣度,纔會有寬容之心。所以“難得糊塗”就是不糊塗。所以,糊塗也很難得。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